《管子》学习第93天《重令 第十五》第4~5段

《管子》学习第93天《重令 第十五》第4~5段

原文阅读

      朝有经臣,国有经俗,民有经产。何谓朝之经臣? 察身能而受官,不诬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4],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之经臣也。何谓国之经俗? 所好恶不违于上,所贵贱不逆于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谨于乡里之行,而不逆于本朝之事者,国之经俗也。何谓民之经产? 畜长树艺,务时殖谷,力农垦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经产也。故曰:朝不贵经臣,则便辟得进,毋功虚取,奸邪得行,毋能上通。国不服经俗,则臣下不顺,而上令难行。民不务经产,则仓廪空虚,财用不足。便辟得进,毋功虚取,奸邪得行,毋能上通,则大臣不和。臣下不顺,上令难行,则应难不捷。仓廪空虚,财用不足,则国毋以固守。三者见一焉,则敌国制之矣。

        故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虚行。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而国乃重。凡兵之胜也,必待民之用也,而兵乃胜;凡民之用也,必待令之行也,而民乃用。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而令乃行。故禁不胜于亲贵,罚不行于便辟,法禁不诛于严重,而害于疏远,庆赏不施于卑贱,二三而求令之必行,不可得也。能不通于官受,禄赏不当于功,号令逆于民心,动静诡于时变,有功不必赏,有罪不必诛,令焉不必行,禁焉不必止,在上位无以使下,而求民之必用,不可得也。将帅不严威,民心不专一,陈士不死制,卒士不轻敌,而求兵之必胜,不可得也。内守不能完,外攻不能服,野战不能制敌,侵伐不能威四邻,而求国之重,不可得也。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强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诸侯,不可得也。威有与两立,兵有与分争,德不能怀远国,令不能一诸侯,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

字词注释

[1]经:恒常。

[2]诬:假冒,欺瞒。

[3]阿党:袒护结党。

[4]尚得:以个人私利为最高目标。

[5]犯难:冒险。离患:遭受灾难。离,同“罹”。遭到,遭遇。

[6]不以毋实虚受:不凭空白白领受君主的禄赏。

[7]拂:违背。

[8]比:勾结。

[9]侈泰:奢侈。泰,过分。养:奉养。

[10]毋逾等之服:服饰用物合乎礼仪,不超越法度。

[11]畜长:饲养牲畜。树艺:种植。

[12]毋能上通:无能之辈进入朝廷。

[13]应难不捷:应付危难不能顺利取得成效。即不能迅速应变紧急危难。

[14]毋以固守:没有防守的实力,不能固守。

[15]敌国制之:被敌国所控制。

[16]虚重:无来由地重。下文“虚胜”“虚用”语例相同。

[17]二三:疑为衍文,当删。宋本无此“二三”两字。有注家以为“庆赏不施于卑贱”下当有脱句,亦无确证。

[18]能不通于官受:能力不能胜任所受的官职。通,达。在此可作“胜任”解。

[19]陈士:即“阵士”。陈,是“阵”的古字。制:此指军令。

[20]轻敌:轻视敌人。此指不怕敌人,敢于迎战。

[21]信:通“伸”。伸展,延伸。

[22]两立:并立。

[23]怀:怀柔,安抚。

译文参考

        朝廷要有经臣,国家要有经俗,民众要有经产。什么叫作朝廷的经臣呢?明察自身的能力而接受官职,不在君前冒充有才能而欺骗君主;严格谨慎地按照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不偏袒结党;竭尽所能地办理政事,而不贪求私利;逢国家有患难,勇于赴汤蹈火而不贪生怕死;接受俸禄不会超过自己的功劳,接受官位不会超过自己的能力,不会没有功德而平白领受君主的赏赐,这就是朝廷的经臣。什么叫作国家的经俗呢?百姓的喜好和厌恶,不背离君主的要求;百姓所重视和看轻的事情,不违反法令的规定;百官不做与君主意见相反的决定,群臣不说拉拢下属的言论,不过奢侈的生活,也没有越级的穿戴用度;在乡里士子谨慎做事,没有背叛本朝的事情,这就是国家的经俗。什么叫作百姓的经产呢?好好饲养牲畜,辛勤种植谷物,注意抓紧利用农时,努力增加粮食生产,以搞好农事为本,勤于开垦荒地,而且要禁止奢侈品生产,这就是百姓经产。朝廷如果不重视培养和任用经臣,就会使那些善于逢迎的宠佞小臣得到晋升提拔而借机往上爬,使没有功劳的人能够凭空领受官禄,使奸邪的小人得志,使无能之辈能够得到君主的重用而混入朝廷上层。国家如果不推广正经的风俗习惯,那么臣子和下民就不会顺服君主,而朝廷的法令就难以施行。黎民百姓如果不重视正常的生产,那么国家的粮仓就会空虚而没有储备,财政用度也就会不足。善于逢迎的宠佞之臣能够往上爬而得到晋升提拔,没有功劳的人能够白白地领受官爵俸禄,邪恶的奸臣小人能够为所欲为而横行霸道,无能之辈能够混进朝中得到君主的重用,这样就会造成大臣之间的不和而难以协调。臣子下民不顺从君主,朝廷的法令难以施行,在国家应付危机灾难的时候就很难顺利取得成效。国库粮仓空虚而没有储备,财政用度短缺不足,国家的防御安全就没有实力去稳固坚守。以上这三种情况只要出现其中的一种,国家就将会被敌国所控制。

        所以,国家不是凭空就能强大起来变得重要的,军队不是凭空就能取得胜利的,黎民百姓不是凭空就能驱之为用的,法令不是凭空就能贯彻实施的。大凡一个国家要变得强大重要,一定要依靠军队去战胜敌人,然后,国家才能强大。大凡军队要打胜仗取得最终胜利,一定要依靠民众听从调遣而发挥作用,然后,军队才能取得长远的胜利。大凡民众能服从调遣发挥作用,一定要等待法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然后百姓才能服从征用。大凡君主的军法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必须从迫使君主亲近的人服从政令开始,然后法令才能得到贯彻下去。所以,法令禁律不能限制亲信、约束权贵,刑罚不能施加于君主的左右宠幸、近身小臣,法律不能惩罚罪大恶极之人,反而加害与君主关系疏远的无辜之人,庆贺赏赐不能施行到卑贱之人,这样,还指望法令得到施行,那是办不到的。才不能胜任其职之人接受委任,受禄赏的人不符合本人的功绩,所有发号施令都违背百姓的心愿,各项政策措施不合于当时形势,对有功的人不一定受到赏赐,有罪的人不一定受到惩办,出令不一定执行,有禁不一定起作用,在上位的君主没有办法差使臣子下属,还指望黎民百姓一定服从役使,那是办不到的。将帅没有治军的威严,军心不能专一于抗敌,临阵的将士不肯谨遵军令誓死效命,士卒没有蔑视敌人的气概,还指望军队一出战就能打胜仗,那是办不到的。对内不能保证国土完整,对外不能一举征服对方,战于野外不能取胜,征伐不能威震四邻,还指望国家地位重要,那是办不到的。恩德施惠没有泽被于弱小的国家,威望强势不能伸展到强大的国家,征伐不能让天下各国信服,还指望能称霸天下,那是办不到的。论国家威势,还有和自己并立且实力不相上下的对手;论军事武力,还有能和自己相互抗衡的他国大军;恩德施惠不能安抚远方的国家,发号施令不能统一众多的诸侯,还指望能称王天下,那是办不到的。

核心内容解读

          文章提出:朝必“贵经臣”,国必“服经俗”,民必“务经产”,有此三条,国家才能充满正气,民众必然安定。民有经产,是强调农业为本的观念,倡导重农抑末,在前文多次学到。国有经俗,是指百姓、士子、朝臣和君主等社会各层级都观念一致、遵循法令,合乎礼仪,不超越法度。

        此处,重点了解一下“朝有经臣”。朝廷要重视稳定可靠的大臣,否则奸佞便辟得逞。对于君主而言,若要能管理好臣民,首先在于选好经臣。选臣要有标准,在《管子》的不同篇章中分别有论述,概括起来,有依法、选忠、任能、考功。

        如《明法》说:“先王之治国也,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能匿而不可蔽,败而不可饰也;誉者不能进,而诽者不能退也。”君主选任臣属要以法为准,绝不可从己之好恶。《管子》也提倡用忠臣。如《君臣上》说:“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当然,忠君并非盲目服从,要与法结合起来。《君臣下》又说:“能据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过,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

      除了德行之外,选臣还要考察能与功,就是能力和办事的实际效果。本段就例举了这样一些标准,“察身能而受官,不诬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做到以上诸项可称为“朝之经臣”。

      下一段文字重点论述君主如何运用法令管理好军事民事、将士百姓。这里提出,君主要具备威、兵、德、令四者才可王天下。反之“威有与两立,兵有与分争,德不能怀远国,令不能一诸侯,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

      文中还提出了“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的观点,“若夫地虽大,而不并兼,不攘夺;人虽众,不缓怠,不傲下;国虽富,不侈泰,不纵欲;兵虽强,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此正天下之本,而霸王之主也。”自己的国土广大但不依靠国土广大恃强兼并掠夺其他诸侯,自己诸侯国人多势众而不凭借人多势众傲视其他诸侯国,自己诸侯国富裕但不奢侈浮华欲壑难填;自己诸侯国军队强大但不凌辱相邻的诸侯国,一旦用兵征战则是为了伸延正义,这才能成为匡正天下、成就王业的英明君主。贤明的君主始终是以坚持天理道义至上,这样才能天下无敌。

      前面学过,《管子》将“皇”、“帝”、

“王”、“霸”四者进行比较论述,进一步论述“顺于理义”对于战争胜利的必要性。“皇”、“帝”、“王”、“霸”分别为不同境界者,最高和比较高境界者可称为“皇”和“帝”。谈到什么样的君王而可以为“皇”时,《管子》认为:“明一者皇。”(《管子·兵法》)通晓天地万物生成变化道理的,可以成就皇业。其次是可称“帝”的君王:“察道者帝。”“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管子·幼官》)可成为“帝”的君王,明白符合国情的治国之道,日常的作为符合天命,尊敬贤良,施行德政。再次是可成为“王”的君主:“道德者王”,“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管子·幼官》)可成为“王”的君王,懂得施行德政以德治民,身体力行仁爱和礼仪,重用忠良,讲究诚实守信。而可称霸的君王,则“审谋章礼,选士利械”。“谋得兵胜。”(《管子·兵法》)能做到谨慎谋划、明确法令,选用勇士、兵器锐利、懂得征战,善于用兵,战而能胜。《管子》对于“皇、帝、王、霸”的论述分析,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对国家管理模式的各种观察和思考,对后世中国一直有深远影响。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君主的产生

        “管法”主张以法治国,那么君主是怎样产生的,法与君主的地位如何摆法,君主的权势与法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应遵循什么原则?对这些问题“管法”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管法”为了说明君主的品质,首先论述了君主的产生。“管法”认为君主并不是与世俱来的,人类最初并无“君臣上下之别”,君主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最初由于无别,因而也无秩序,人们“以力相征”,天下很乱。在相互角斗中,“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智者平定了争乱,制定出上下“名物”等级之礼、“是非之分”,建立起赏罚,从而成为君主。“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管子·君臣下》)“管法”关于君主起源的论述摆脱了神秘主义的影响。君主是人而不是天使。君主的素质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人,只是在于他有才智。“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管子·君臣下》)

        “管法”从人类社会矛盾与人的不同素质中,寻找君主产生的原因和根据,在当时,这不能不是一大贡献。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智者上升为君主的过程,不是靠修养,也不是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而是借助和利用众力实现的。与同时代之帝王起源说相比,“管法”的这一看法确实高人一筹。“管法”对怎样才能成为君主和王天下,也有许多论述。

        《君臣下》认为,只有君民相协才可以致天下。实现君民相协的条件是制礼法,富国廪,行赏罚。文中说道:“民用,则天下可致也。”“德之以怀也,威之以畏也,则天下归之矣。”《君臣上》提出君民一体,才能长久:“与民为一体则是以国守国,以民守民也。”《版法解》说:“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久。”

          《霸言》篇认为王天下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首先,要有“独明”,即独见之明,高人一筹。“独明”之人不与人共位,不与人同道,并且以威易暴。第二,要善于抓住时机。“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第三,先德而后权使。“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第四,必须借助地利。“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第五,争天下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得人之道在于明“大数”。所谓大数又有很多内容,要之“物利”二字而已,即使人各得其利,并为君主所用。

      《形势解》认为,人主是臣民生活的保障。“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因此,反过来,谁能给人以生活保障,谁就可以为天下主。“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贵显,而子孙被其泽;桀纣幽厉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故身困伤,而子孙蒙其祸。”

        《七法》中着重论述了兵胜才可以为王,“兵不必胜敌国,而能正天下者,未之有也”。

        综上所述,“管法”认为要王天下,主要不是靠继承,而是靠尚法,靠能力,靠臣民支持,靠权,靠兵。在战国时期,王天下是各个诸侯力争的目标,在思想上是各家所讨论的重大课题。“管法”的论述比其他各家之说要切近实际。在上述诸种论述中没有君权神授的影子,谁想王天下必须从解决实际问题做起。这个基本认识是“管法”要求君主实行法治和变法理论的根据之一。

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刘泽华 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019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