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与培养·成就与收获(陪舍妹练琴一事有感)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一一亚里士多德
今天不是什么传统节日,也不是我们家庭成员或是朋友的生日,但对于我来说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因为今天是我妹妹琵琶测试的日子。
很奇怪吧?
首先,这次考试的主人公不是我自己而是我妹妹,这有啥好纪念的?
其次,这一琵琶测试既不是考级也不是比赛,仅仅是一个辅导班的结业考试。换言之分数没有什么决定性意义。
但就是这样一件主人公既不是我,含金量也不是很高的事情,为什么会对我来说颇具纪念意义呢?
这便是我写此文想要聊聊的一个话题。
我和我妹妹的年龄差距比较大,足足差了一轮。我属猴,她也属猴,整整差了12岁。不过她生日比我大一些,我属于猴尾巴,她属于猴屁股。性格方面我俩也比较相近,都是属于较为跳脱较为乐观的类型。所以这也就决定了我俩有的时候沉不住气坐不太住。因为年龄的缘故,我长大了,所以沉稳了不少,但我妹妹才是刚上一年级的年纪,尚处在探索生活有趣的阶段,正是好动和喜欢玩耍的年纪,所以练琴对她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搬个小板凳,对着谱架,抱着琴练几个小时?
想都别想。
不过周六就要考试了,截止到这周三之前,我妹妹三首考试曲目的掌握情况可谓是惨不忍睹。一首《茉莉花》,一首《铃儿响叮当》,一首《南泥湾》,前两首需要背诵并演奏,后一首只需要看着谱子熟练的弹出来即可。但在周三我首次接触我妹妹琵琶演奏的时候,能感受到的只有无奈。前两首基本上一点也不会背,后一首完全不成型。
周六上午就要考了,周三得到这么一个反馈,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你说为什么反反复复一直谈到周三这个时间节点?
解释一下,因为我小妹妹是这周二下午放的假,之后学校的课程就结束了。当天父母回家又告诉我说她周六琵琶就要考试了,让我趁假期的时间带她好好突击一下琵琶。于是便有了周三早上我和我小妹妹大眼瞪小眼的情况。
说实话,刚接到这个烂摊子,我是一点都不想管的。就三天的时间,这么一个稀碎的状况,爱咋咋的吧。但是想是这么想的,干还是得干的,我也实属是口嫌体正直了。于是我便接过了带妹弹琵琶的大旗,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临阵突击。
关于我陪小妹妹练琵琶一事,也算是专业对口。因为先前我学习的是二胡,类别和琵琶一样同属民乐,所用的谱子都是简谱,所看的调性和节拍我都能掌握。以我目前二胡十级的专业水平,读谱识谱和基本的节奏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琵琶的技法我却并不是很了解。换言之,我能听得出她弹的到底准不准好不好听,但我却无法指导她到底应该怎么弹才能改善现状。
所以陪她练琴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折磨。
对于新手练琴都有一段劝退期。以我二胡为例,这一段劝退期就是开始学二胡的一个月,就算你每天都坚持练习,你从锯木头到拉出具体的音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水磨功夫,在这个时候你所弹出来的音全部都是噪音,是很难以接受的。
而我小妹妹学的是琵琶,她虽然现在已经基本渡过了这段时期,但对于琵琶的指法还是不太熟练;由于年纪幼小,身体尚未发育完全,琵琶对她来说还有点大,有些靶位的切换可能并不是很来得及;还有节奏方面,她乐理知识现在并未学习,所以所有曲子的演奏都是按照她印象中老师是怎么弹的来进行的,完全没有标准可言,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对于我来说,她所弹的音不是节奏有问题,就是有些不准,但是我又无法告诉她这些音应该怎么弹。即使我掌握了专业术语,但她却不能理解我说的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学音乐有些年头并在乐团里待惯了的人来说,重回新手村带妹,实在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
但没办法,谁让我是她的哥哥呢。
既然知道了妹妹周六就要考试了,既然接过了陪着她练琴练到考试水准的任务,那我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万难去完成这件事情。
音不准?那就慢慢找找准了记住了以后再往下弹。
节奏有问题?那我就反反复复唱,唱到她明白为止。
技法不熟练?那我就找视频让她学习,再反复练习,直到切换自如为止。
背不出来?那我们就反复听,带她找节奏,带她听原曲,帮她把谱子分句一句一句来完成。
这个过程是枯燥而漫长的。不对的节奏,不准的音,不熟的技法,无不在撩拨着我的心弦,让我颇为不耐烦,甚至已经到了生气的地步。我和他人相处过程中,很少有生气的时候但和我小妹妹相处练琴的过程中,我还是三番五次的濒临爆发的边缘。带娃不易,现在我开始逐渐的能理解到网上疯传的那些视频里面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崩溃大叫大哭原来不是段子,而是纪实。
但生气归生气,生气改变不了任何现实,所以练习仍要继续。三个半小时的《茉莉花》,三个半小时的《铃儿响叮当》,三个半小时的《南泥湾》。这便是截止到考试前我们所付出的时间——一心一意,全情投入,毫无水分可言。
我一开始接过任务的时候还想着她练她的琵琶,我干我自己的事情。但真正陪她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者根本不能兼顾。当然,有她琵琶弹的确实不是很好听,在我耳边嗡嗡嗡的,完全让我集中不了注意力这一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则是在于,我担心我干另一件事情会忽视她弹奏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都不能识别和发现问题,那又有何成长可言呢?
所以我放弃了兼顾这种选择,而是一心一意的投入到了陪她练琴的过程中。
她练习我倾听,她犯错我指正,她不懂我解惑,她进步我肯定。
我要让她知道在这三个半小时里,有人陪伴着你,有人关心着你,有人监督着你,有人一直在你旁边。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周六,我父亲带我小妹妹去上琵琶课,我在家中等候。考试是以抽签制的方式进行的,老师给出了三个数字,让学生自己选择选好后再公布数字对应的曲目,我小妹妹最终抽到的曲子是《南泥湾》。这首曲子在她三首曲子中是掌握的不太好的,所以能不能过弹的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
最终,结果还是出来了。
85分,高出考试及格线整整15分!
而且据老师所言,她最后演奏的水平在全班可谓是名列前茅。
我很难用语言描述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内心的感觉。因为这不同于得知自己中了千万彩票之后的欣喜若狂,也不太像二胡之前单项比赛时得知自己获得银奖时的激动。如果真的要形容的话,就仿佛是在寒冷的冬夜里,靠着围炉手中捧着一块刚烤出来的地瓜,轻轻的吸一口,舌尖先感受到了灼热,随后而来的则是甜蜜,咽入腹中只觉得腹中涌出了一股暖流,随之蔓延到了全身。
不同于刷短视频所体会到的短暂的虚假的快乐,也不同于获奖是一锤定音的大起大落,这种快乐是含蓄的,但却绵长悠久,无比厚实,就这样在我的心头荡漾,仿佛整个夜晚都被微弱的灯火点亮。
我现在才明白了一点为人父母的感觉。这句话有点歧义,但我想表达的确实是这个意思。因为父母的这个称谓一定是有孩子才会存在的,而如何培养孩子则是每一位父母都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过去的18年光阴里,我向来都是被培养的对象,有小时候的奥数英语,有之后的二胡武术,还有初中时的科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无不有着父母的培养。而正是因为有着她们的培养才有了现在的我有了现在善于表达沟通交际的我,有了现在手持二胡自由演奏的我,有了现在敢于探索刚想敢做的我。
而现在,我也转变了身份,从父母手中短暂的接过了名为培养的接力棒,从被培养者转变为了培养者,开始了对我妹妹的培养。这种转变是新奇的,同样也是责任重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真切切的意识到了父母的不易,意识到了培养的困难之所在。
有的时候换位思考真的很难实现,因为没有切实的经历作为支撑你很难体会到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让她们有如此的发言才让她们有了如此的想法。只有经历了这三天对我小妹妹的陪伴和培养,我才真正明白了培养的艰辛和要付出的汗水,但同时也收获了以这份艰辛和汗水浇灌出的鲜艳之花,体会到了它的甘美和芬芳。
我想,这也许就是培养的意义之所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