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

今天先来说说管宁和华歆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同劳动,同学习。有一次他们一起在菜园子里除草,一锄头下去,蹦出一块金子来,也许只是铜片,管宁把它视为瓦砾,依旧挥锄不辍。华歆却放下锄头,捡起来左看右看,然后把它扔得远远的,继续干活。又有一次,他们同桌学习,不过那时他们坐的不是课桌椅,而是一张席子。教室窗外锣鼓喧天,大队人马前后簇拥,一位达官贵人开着劳斯莱斯缓缓经过,管宁专心看书依旧,华歆忍不住跑到教室外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就动刀子了,不是杀人,而是把席子一分为二,断然说到:“我们从今以后不再是朋友了!”这就是割席绝交,割袍断义啊,意思我走我的独木桥,你走你的阳关道。

那时正值汉末乱世,管宁于是避乱辽东,开馆教授儒家经典,汉司空曹操、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睿都几次请他去做官,管宁一概拒绝了,一直活到84岁。

华歆则在汉朝做了官,一直做到豫章(今南昌)太守,然后孙策挥师而来,他就投降了,被孙策奉为上宾。孙策死后,曹操要他去做官,孙权不答应,华歆就哄道:“主公和曹公之间有些误会,正好我去帮你做做工作。” 后来曹操率军征讨孙吴,军师正是华歆。

伏皇后和国丈伏完密谋除掉曹操,事情败露,曹操大怒,派郗虑和华歆去逮捕伏后,伏后吓得躲到夹墙内,被华歆一把揪了出来。后来曹丕篡位,亲手把御玺捧给曹丕的还是华歆。华歆甘为曹魏的爪牙,自然一路高升,累迁相国、司徒、太尉,位列三公。

生逢乱世,管宁饱读诗书,洁身自好,甘为村野君子不愿作朝廷爪牙。在管宁眼里,华歆自然不是同道中人。

下面继续学习《荀子·不苟》

君子絜其辩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類焉者應矣。故馬鳴而馬應之,牛鳴而牛應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人之情也。其誰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

                                                                             ____ 《荀子·不苟》08

通译:

君子的辩论合乎礼而不强词夺理,君子自然就会一起参加讨论;君子发表的观点合乎礼,君子自然会来呼应。马一嘶鸣,自然是马来呼应,牛一哞哞叫,当然是牛来呼应,牛马不需要动什么脑子,是势所必然的反应。所以洗完了澡,自然会抖一抖衣服再穿上;洗好头发,自然会弹一弹帽子上灰再戴上。自己对礼的理解非常清楚,怎么会去接受一个不明礼的人呢?

解析:

“絜其辩”有的版本改成“絜其身”。“辩”与“言”对应,辩,相互讨论,言,发表个人观点。后面的比喻句牛马鸣都是都是声音,合、应与言辩搭配很自然,合与身搭配不洽。前文荀子讲到“辯而不爭”,就是反对胡搅蛮缠,它对名家的做法是很不以为然的,所以“絜其辩”,就是辩论在礼的范围内进行,非常纯洁干净。“善其言”,发表的观点合乎礼,即善言。

潐、尽也。潐潐、谓穷尽明于事,犹楚辞之察察。楚辞作“新浴者必振其衣,新沐者必弹其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惛惛者乎?”掝,惛也,不明了也。

上一节荀子讲了治世和乱世的问题,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儒家是治世之学,而不是乱世之学,所以荀子比孔子和孟子是要高明的。孔子和孟子都鼓吹仁政,都想说服中原的诸侯采纳他们的政治主张,可始终没有推销出去。至于偏居西隅的秦国,他们是不会去的。但荀子去了,还肯定了秦国的政治正确。荀子没有到处推销他的礼治主张,因为他知道当时的环境不合适,战国是乱世。乱世之秋,儒家君子最好老老实实地呆着,不要轻举妄动。

荀子还有天道自然,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人应该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因此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兼有道家和法家的成分,是一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虽然反对名家,但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期间,名家学者并没有遭受冷遇。

荀子的学说被胜利的秦国正面证明了,被覆亡的六国反面证明了。西汉再一次证明,打天下要靠法家人物,但治天下儒家才是主角,因为儒家提倡秩序。因此汉武帝这么雄才大略的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儒家,而且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惜董仲舒他们都是孟子一派的,是儒家的保守派、正统派,荀子属于革新派。因为荀子是革新派,他们把荀子的学说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儿全禁锢了,这就是保守派的狭隘和冷酷。

孔孟保守派儒家只会用儒家的人,而且必须是保守派的,所以儒家的路越走越窄,思想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钻牛角尖,越来越脱离人民,最后把儒家的根本“仁”也抛弃了,变成了“吃人”的礼教,直至最后孔家店的招牌被一帮喝了洋墨水的人给砸了。惜哉!痛哉!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305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