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话题挑战Day4//真实课堂上才有真成长

文  梁树丽

话题挑战第四天

我们一般把课堂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状态的课堂教学,即我们经常听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这种课堂追求的是完美,是教师“千锤百炼出深山”的作品。还有一种是占99%的实际状态的课,即原生态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这才是真实的、自然的,能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的真课堂,所以研究、改进原生态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这学期我们学校教导处开展了基于原生态课堂的听评课活动,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教研模式非常值得点赞,在听评课活动中结束后,我还参加了最后的评课大赛并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

学校的听评课结束后,我开始和我们英语组的几位老师结成专业成长共同体,我们第一阶段主要是研读课标,学习英语课标中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输入,我们才能去完成有效的输出,这是我们行走的方向,因为知道去哪比怎么去更重要。

  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结束后,我们开始选用别的教材上的语篇进行同课异构,虽然临近期末考试时间比较紧张,但是我们课堂实践的行走并没有停止。

教研,贵在求真,我们必须在真实的课堂上去获得真正的成长。

我们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不能提前试讲,我们追求原生态的最真实的课堂,我们需要看到课堂上孩子们最真实的表现,还有我们课堂上不完美的存在。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要有真实的情境,我们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最早是让李雪老师用九年级的优质课课件在我们优班进行教学,结果我们发现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用,于是我们再次对课件进行修改,我们认为修改后的课件肯定没有问题,结果当李雪老师再次上课的时候,我们发现还是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语篇我们用了三节课才算勉强讲完。

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深入反思,为什么我们认为可以完成的设计在课堂上却总是完不成,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不了解学情。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出现高估学生的能力?这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去践行“教-学-评”一体化,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完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而我们并没有去检测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所以我们会单纯地认为学生应该学会了,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学生颗粒无收”,所以这样的真实反馈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然,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并不只是站在岸上观察的那个人,我要求人人参与讲课,即便是我也要参加同课异构,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像小马过河,只有自己亲自下水,我们方知水的深浅。

我在七年级和培培老师,张瑜老师搞了一场同课异构,我们上了四个班的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首先是我们的英语口语,我们要求尽量做到全英上课,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挑战,但是我们都能完成这个挑战。

除了我是借用七年级二班上课,她们都是用自己的班上课,而且也不能提前告知学生,所以我们都是首秀。当然不仅如此,我和诗云老师的同课异构也是如此,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她班上的孩子们,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面对陌生的学生,我总是会降低期待,在教学设计上做到少而精。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依赖课件的辅助,但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备课才是重点,尤其是我们这次用的是莎莎老师参加比赛的语篇,我们在参考她课件设计的基础上来进行我们自己教学设计而不是一味照搬,我通常会把研读语篇放在最前面,然后才是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听评课结束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研讨,比如我们的问题链设计缺少主线,我们的问题总是拘泥语篇,思维含量低;我们不能做到深入挖掘语篇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研读的时候没有考虑文化意识,我们的知识和信息稀薄,而学生在有效产出这一块很匮乏,我们的活动还是停留在基于语篇,没有走出语篇和超越语篇等等。

我们通过听评课,通过同课异构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课堂竟然上的如此“破烂不堪”,我们总是埋怨学生笨,我们却看不见自己的low,所以教研活动让我们真正看见了自己,正是因为看见,我们便激发了更多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改变的意识和行动。

我们要想成为更好的老师,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我们必须做脚上沾满泥巴的老师,我们必须把脚放在地上,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教研,深耕课堂,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有意义的成长。

新的一年,我们仍然要依靠教研共同体的力量来获得成长的新动力,我们不追求成功,但是我们追求不断成长。

感恩!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370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