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①-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颜渊第十二①-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篇。有孔夫子的弟子、学生还有其他人问政。比如说,颜回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司马牛问君子、哀公问政、齐景公问政、还有子张问明、子张问德。整个第十二篇不同的人问政、问君子、问仁、问德、问明。孔夫子根据不同的人,他的性格特点和他所从事的事情,给予不同的回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仁,从每个不同特点的人,不同身份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颜渊问仁。颜渊就是颜回。孔夫子的得意门生。这时候我们再来想,颜回是以德行著称,颜回非常注重修正自己,让自己的身心、行为合于道。颜回问孔夫子:什么叫做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夫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我们先讲复礼,返回,回归礼,这称为复。克己,克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心念都称为克己。从我们违礼的行为当中我们不停地修正克服自己,让自己归于礼,这个时候称之为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欲望,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杂念,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情绪。当欲望、情绪、杂念生起之时,就会越礼。

比如说,我们有了欲望,就会拿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有了情绪,就会口出恶言,伤害他人;比如说,我们有了贪念,就会做越矩的行为。所以要想让自己合于礼,我们要懂得克己,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情绪,克服自己的贪念,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合乎于礼,自然就是仁的。

何为不仁呢?如果我们说的话,不在意别人的感受,是伤害他人的,这就是不仁。比如说,我们出门购物,或者去车站乘车、乘飞机。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插队,就说明我们内心并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如果我们懂得克己,就是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怎么可能因为一己之私,就贸然去插队影响他人呢?这就是不仁。如果我们真的有急事,我们也要合乎礼,去跟对方商量、请求,说,你看我的飞机、火车马上就要延误了。当我们合乎于礼的时候去请求对方,别人同意我们去插队,这个就合乎于礼。

我们再讲生活当中其它事情也是一样。我们在一个团队当中,或者和陌生人讲的话为何会伤害他人呢?没有仁,没有礼。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故而才会出口伤人。既没有仁,也没有礼,如果我们在意的是他人的感受,怎么可能出口伤人。我们凭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伤害他人呢?这就是没有礼,不懂得克己。当我们懂得克己的时候就会去在意,我这番话说出来会不会伤害他人,他人是否可以接受。

我们做生意也是一样的。如果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自己的欲望,不在意他人是否能接受这个产品,不在意他把这个产品拿回去之后,是否可以正常的使用。这都是因为自己的贪欲、欲望起。我们不在意他人所产生的结果,我们不在意这件事情是否对他人有利,都是站在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贪念去考量,这就是不仁。

一个有仁德的人,我们每一个思维所讲的话、行为都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的。他买了我这个产品,拿回去能不能好用。如果我说出来这样的话,对方会不会伤心。我做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会损害他人。所以当我们一个人内心有仁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自然就是合乎礼的,我们自然就会懂得克己。反之就是我们修行的次第。我们先要懂得克己,克服自己的欲望、情绪、贪念。做到心中有他人,就会合乎礼。

当我们通过克己,合乎礼,自然内心就会生长这种仁德,仁爱之心。当我们有了仁爱之心,就不需要克己了,我们的行为自然就是合乎礼的。当我们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在克己。我们克己以后,不会随意的指责、批评、伤害他人。如果我们还在随意的批评、指责他人,就说明我们自己不合乎于礼,说明我们内心是缺少仁的表现。

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了,难道别人犯了错误我们不该说吗?该说。如果我们是有仁德的,发而皆中节。我们会考虑适度,何为有仁德呢?你是为了他好,你既然是为了他好,你就会考虑我说话的轻重,对方当下是否能够接受。如果我们真心的是为了他好,即使我们说的很重,对方也可以接受。但我们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出于仁爱之心,只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和贪念,只是我们在逞口舌之利,我们去指责、批评他人。

这个时候别人受到的就是伤害,也就说明我们自己没有礼,没有仁。礼之用,和为贵,如何才是合乎于礼的呢?当我们内心是有仁爱之心的,即使我们在指正别人的错误,也在思考礼之用,和为贵。我用出来的话,用出来的方法,所做出来的行为,是大家觉得舒服的,可以接受的这个称之为和。所以当你内心有仁爱之心,所做出来的行为是有分寸的,是有尺度的,是懂得调和的。

比如说,我们在说一段话。说重了,你发现对方有一些难过,我们自然就会往婉转了讲。如果你在婉转的讲发现对方听不懂,我可能会变成严厉的讲,因为这个时候你是仁爱之心,是为了对方好,我们就会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分寸,让它取于中去适度。如果你是用情绪在讲,用你的贪念在讲,用你的表达欲望在讲,这个时候你是没有尺度的。没有尺度所达到的结果自然是不和,大家是觉得不舒服的状态,所以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如果你是用情绪在讲话,有可能会伤害到他,如果你是为了他好,用仁爱之心在讲话,你就懂得适度,取于中道。

我们对朋友的建议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只是逞口舌之利,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事情,你就会伤害到他。可是如果你是帮助他的仁爱之心,你就知道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该讲到什么样的分寸,它才是适度的。所以其本质就在这个仁上。当我们有了仁,讲的话,做出来的行为,就会合乎于礼,就是在克己。如果我们没有这颗仁爱之心,讲出来的话就是伤人的,做出来的行为就是损害他人的,实在是不仁德的表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指的是这一天。如果在这一天当中我们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谁的天下呢?我们自己的天下。在这一天当中,我们是克己复礼的,我们自己的这个天下,这一天就是仁的。这个天下换一个词就会比较好理解,世界。我这一天如果是克己复礼的,我的世界这一天就会归于仁,我们再反过来理解会更好接受。

如果我们这一天是起情绪的,是愤怒的,那我们这一天的世界就是不开心的,就是阴暗的就是愤怒的;如果我们这一天是喜悦的,我们今天的世界就是喜悦的,就是美好的。

当我们用喜悦和美好的心境来生活,这一天我们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情。我们觉得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一切都那么美好,蓝天白云,流水青山,热闹的人群无不美好。可是如果今天我们心情很烦躁,我们心情很压抑,我们今天很痛苦,我们看什么都会痛苦。今天阴天,我的情绪也不好。我看着过往的人群那么繁忙,他们到底在忙什么呢,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看到的都是灰暗的,都是不开心的。所以我们当下的心境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世界就是什么。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这件事情是在于自己的,而由人乎哉?岂是由他人影响的呢?这句话我们要来思考了。我们的世界过成什么样子,这个天下是什么样子的,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是修仁德的,我们自己是有仁爱之心的,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天下就是有仁爱之心的,不受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反之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心情是阴暗的是不开心的,我们看到外界的环境,都是不开心的。我们看到他人讲话,我们也不顺耳。看到他人的行为,我们不顺眼,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修这个仁字。我们内心没有仁,看他人不顺眼看谁都不合适。看到不合礼的地方我就想说,无非是不合乎我们自己的标准。

比如说,我性格急,我看到慢的人就要指责他。比如说,我自己做事情有我自己的标准,而别人没有按照我的标准我就批判他,我就批评他,都是自己没有仁。

你没有去修这个仁,所以你看到的都是他人的问题,当我们以仁爱之心再去看待这个世界,人人都是美好的,他自有他的用途。快难道一定比慢好吗?难道我们的标准就一定是对的吗?不见得。所以当有仁爱之心时,我们是帮助他人的,我们是适度的。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是在指责和批判他人,这个时候伤人也伤己。

我们不停地在伤害他人,他人心中有仇恨,心中会有怨,而最后这些怨,都是要回归到我们自身的。所以说我们自己的内心如果是仁德的,这个世界就是有爱的。我们自己的内心如果是有怨的,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着恨。同时这里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不仁爱这件事情,取决于我们自己,不取决于他人和外部的世界。

我们举个例子,我如果是修仁爱的,无论你对我仁不仁爱,我都是仁爱的;如果我们自己是善良的,无论他人的行为是不是善良,我都是善良的;如果我们的内心是美好的,无论他人是否是美好的,我们自己都是美好的,不会受他人的影响。我们再换一个例子更好理解。如果我们自己是有智慧的,他人如果没有智慧,会影响我们的智慧吗?不会。但是换到仁爱之心,我们就忘记了这个规律。他人不讲仁爱,我也不讲仁爱。他人不善良,我也不善良,实则不是这样的。

我们只是在克己复礼为仁,我们是在克己,我们是在正己,我们只是在修自己,让自己合乎礼,让自己合乎仁。当我们自己合乎礼合乎仁的时候,我们外部的世界,自然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比如说,我们是讲仁爱之心的人,我们本来身边的朋友是不讲仁爱的,久而久之我们自然就会脱离。他觉得我们天天在讲仁爱有什么用,他自然就不和我们交往。

而我们再接触到的人,和我们正好是同频和相应的,他也是讲仁爱之心,故而我们才能走到一起。为仁由己,我们不要受他人和外部世界的影响。我们要不停地克己复礼,去修我们自己内在的仁德。当我们足够有仁爱,有仁德,就不会受他人的影响。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489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