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摘抄
第二章第四节从“潜层面”分析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不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取长补短。现在的考试可谓是书本上一滴水,可是试卷却需要一片汪洋大海。所以不光是学生需要博览群书,我们老师更应该身正为范,多读多学多思。
1.对比与分析,看到这一节我脑海里出现的是对比与分析,拿美国的课程教学目标来进行分析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在对比的过程中去分析,去总结,总是能成效显著。第一部分“分析框架作为公用平台”中做了前瞻式的分析,我们为何要去分析美国(国外)的课程目标。一方面在对国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策略做技术性的学理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暂时地先从中剥离出那些成分,以便换取一种更为阔大的视野来观照他们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认定与表述。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我们最终所有追求的是“中”用。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等,确实埋藏着诸种复杂的成分。
2.批判与阅读,第二部分介绍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取样。看到这些取样,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还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可以说中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究学生在阅读时要有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同样讲究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是对取样材料的潜层面分析,第四部分“潜层面”诸成分交互关系的进一步说明:语文课程目标中黏附的诸成分是混合的;总述或总目标中混合形态的诸种成分,具体地融化进了听说读写的细部目标,或者说,他们渗透在细部目标中,通过细部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细部的目标,即教材编制与教学中得以实际遵照和执行的目标,在潜层面所看到的诸种成分是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融合为一体的,而最终的表述方式,是语文科所要达成的听说读写知识、技能、策略;不同取向下的听说读写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往往是不兼容的,也不具有通约性,因而不能在同一平面上做简单的对比或直接的“借鉴”,这就是花开四朵各表一枝。
看到今天越发觉得这本书就是应该和课程标准一起看,会更明白一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48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