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观者之间的鸿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看标题就让我联想到蒙娜丽莎的微笑,不知道本篇的内容是不是这幅画有关。

开始阅读。

果然与画有关。

先生摩挲《蒙娜丽莎》肖像后,感觉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涣然冰释,只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随之便穆然深思、悠然遐想,想象到中世纪人们的热情,想象到达芬奇作画时费四个寒暑的精心结构,想象到丽莎夫人临画时听到四周的缓歌慢舞,如何发出那神秘的微笑。正想的入神时,却被一个观光游览团蜂拥而至的足音惊醒。在蜂拥来往观赏的游客和画作的作者之间存在多么巨大的一条鸿沟啊!这鸿沟的一侧是当代人观画时的超高效率,另一侧是作者作画时的苦心与热情,不可逾越。先生以刺湘绣和建筑中世纪大教寺为例,指出:“刺一针线或叠一块砖,都要费若干心血,都有若干热情在后面驱遣。织锦和钢铁房屋用意只在适用,而湘绣和中世纪建筑于适用外还要能慰情,还要能为作者力量气魄的结晶,还要能表现理想与希望。最高品估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有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

先生所鄙夷的是这种肤浅粗疏的观光吧。我在想,如果是我到达卢浮宫有机会观赏到《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我会想些什么?是会像先生所遇到的那个走马观花的旅游团游客一样,用几句拙劣的赞叹抒发感慨?还是迫不及待地与世界名画合影一张分享到社交软件以博得点赞?以上可能都是我真实的想法。其实我不大想去探究为何达芬奇要作这幅画,也不在乎达芬奇作画时经历了什么,只想静静地站在画前,去默默地感受整幅画带给我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受,再默默地听一听掠过耳际只言片语的点评。画作的本身给我以美的享受,那么我就不虚此行。虽没有和作者在交错的时空达到交融,但是作为观赏者的我和画作的作者站在鸿沟的两侧,都以欣赏美感为目的。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中,高效往往和高质捆绑在一起作为行动的目标,哪怕连旅游也一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去更多的地方有更高质量的体验,但是往往高质量的体验就被分散在现代化的旅游服务中,而非风景本身了。这是现代化的高效高质与过去的高效很大的一个不同。都没有错,只是人们的需求不一样罢了。

先生在篇中分享了一段对他生平有最大益处的英文诗,所以他能惊赞热烈的失败,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先生的胸襟宽广、审慎包容,令人景仰。我理解这里的失败、呆气空想和努力落脚点是执着的努力。唯有执着的努力,方能见涓涓细流奔入江河大海;唯有执着的努力,方能见嫩绿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607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