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安忆《考工记》有感

我之前读了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觉得很好,以为她这本《考工记》也是同类型的小说。然而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故事与手工技艺关系不大,讲的是一座老宅,不过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依然与历史,特别是那十年的历史有着紧密联系,依然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

该小说讲述了老宅子弟陈书玉孤寂、跌宕的人生。作者以细腻节制的笔触、熨帖人心的语言,审视人、老宅与城市的命运关系。人物沉浮与老建筑的存亡紧密相连,时代的起落更迭促使陈书玉个人的成长与嬗变,演绎了一段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此段文字来源于百度)

据说王安忆本来计划的是将这个故事写成一篇中篇小说,后来越写越长,写成了长篇的《考工记》。《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各种工艺的规范及体系,在这里被用作小说的书名,与此前用白居易《长恨歌》做书名异曲同工,也因此,《考工记》被称为《长恨歌》的姐弟篇。

《长恨歌》我是很多年前读的了,已经忘了很多具体的细节,但我觉得这两本小说也就是名字形式相像,故事背景都发生在上海,其他也没有太多相像的地方。另外,虽然《考工记》的文笔更细致了,却不像《长恨歌》写得那么琐碎,这大概也是王安忆笔力进步的一种表现。

在读《考工记》的过程中,我经常能从王安忆的笔下读出张爱玲的味道,特别是对环境、对感受的那种极其敏锐又精细微妙到极致的描写。

她写黑夜里寂静一片,却说人站在这静里,感觉“万物一并喧哗,涨得耳朵疼。”

她写陈书玉的心情,“四下里寂寂的,窗开着,有风进来,是春风,温暖和煦,有窸窣的响,也是寂静,无边无涯,其中有他,渺小极了的一个欢喜。”

还有一段描写,我特别喜欢,摘抄在这里:

……天目山里,那一条古道,为几代僧侣所筑,一块一块石头凿下,搬去,铺上,总共一千二百级,石面磨得铜镜一般,是砍柴人还有采药人的草鞋底,再有行贩客商,从无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这就是功德!
有一日,他们早起,走到山中古寺,那一座古寺,从宋代高僧来到,年年加建,代代增盖,以主殿为轴心,向纵深与两翼,繁衍无数配殿和经楼,少说也有二千僧人,诵经如松涛阵阵,响亮的磬声,这壁山折到那壁山,来回撞击,久久不散,太阳升起,光芒万丈,此情此景,终生难忘。

只是,张爱玲的故事里没有历史也没有政治,只有情爱;王安忆的故事里有真实的历史,有因为历史的动荡而显现出的真实的人性。

《考工记》的主人公陈书玉是一个特别普通、没有什么特点的人,在小说最开始的“四小开”中,陈书玉是最不像主人公的一个角色。王安忆曾说过“小说应该有另一种人生,在个体中隐喻着更多数”。这大概就是王安忆选择这样一个小人物来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原因吧,写陈书玉,讲的是那段历史中的更多数不起眼的普通人,那些隐在历史之下的不为人知的细节。

在《繁花》大火的今天,王安忆这本同样以上海为背景的《考工记》仍然值得一读,并且可能更容易让人读进去。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725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