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半截蜡烛》有感

今天我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一课。

薛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大概是这样的:由一支粉笔,引出半支粉笔,导出“半截蜡烛”;整体感知体会“绝妙的主意”;由故事人物入手,感受冲突(反面人物制造麻烦,正面人物解决麻烦);复述故事,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抓住语言细节,品悟不同的描写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深华情感、主旨。

从整体上看,学习运用语言贯穿了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了解了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体会到了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品悟到了主要人物的特征和文章的爱国主题。

这一节课上,品味语言、练习语言、运用语言这一教学目标贯穿课堂始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开始,薛老师就拿起讲台上的一支粉笔,让同学们说:“这是一根粉笔。”把它从中间掰开,就是半根(支)。由半支引出半截,导出课题“半截蜡烛〞。这个看似普通而又随意的设计,用这节课上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绝妙”。不但让同学们由最熟悉的事物“粉笔”,最容易理解的量词“一根”,轻松类比理解了“半截〞,还巧妙地为下面同学们品味“绝妙”的主意,做好了铺垫。

在体会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这一主意的“绝妙”时,老师用“放”与“塞”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把蜡烛放在屋子最显眼的位置、不是整支蜡烛而是半截蜡烛,品味主意的绝妙。

在梳理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后,薛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中要有反面人物?让同学们发现反面人物的作用,并总结出了“反面人物,制造麻烦;正面人物,解决麻烦”,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环节的课堂生成非常精彩,但薛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又回到了语言的运用上,让同学们看着板书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在同学们讲述的过程当中,老师随机指导同学把表达时的语言用准确,把句子说得通顺、流畅。

在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紧张时,薛老师把重点放在了细节描写上,一边梳理“心理、环境、神态”等不同的描写,一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享体会,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一教学目标中来回穿梭。

看了薛老师的教学视频《半截蜡烛》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课堂方向错了,重点也偏了。我只关注到了小说故事情节设计的巧妙、紧张,人物的机智勇敢上,而没有把“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放在首要位置。这样的本末倒置,又怎样能突出语言课的基本特点,怎样能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呢?

也用薛老师在结束讲座时的一句话来总结听这节课的感受,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正道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研究语言的人。

振聋发聩,发人深醒!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745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