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中层管理要走向何方?
今天,我看了殷振洋老师写的《懂心理,带好班》一书,看到绪论部分时,里面写的一些情形跟我现在的很相似,深有感触。殷老师第一次当班主任时是信心满满的,因为他自认为自己读了很多关于班主任兵法的书,对一些班主任管理理念,烂熟于心。凭着一股热情,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魏书生的民主、科学教育,李镇西老师的爱的教育,张万国老师独创班级管理理念。这些殷老师自认为是法宝,把这些方法套进去,就能把学生管理好。
殊不知,运用这些方法下去以后,班级问题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总有班委不尽职,总有岗位偷奸耍滑,总 有人无尽地迟到,总有人悄悄地讲话,要搞一次活动,推行起来却步履维艰,到最后不了了之。为什么别的班级生机勃勃,自己班的花却没有一个人来浇一点水?这些困惑让作者的教学热情一度跌到了冰点,为什么化了那么多心血却依然效果不好?为什么自己带的班,看起来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却千疮百孔?
这些困惑倒逼作者反思问题出在哪里,经过一番梳理,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出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拿来主义。学到的只是“形”象末,而非神、本、质。我们总以为从名师那里学到了一招半式就已经掌握了武林绝学。我们没有研究学生的欲望和需求,中求管住学生的冲动。我们没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求新鲜时髦。
二是管理只是为了约束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自主管理。管理本来是管物和管人的合体,但我们却为了“排位”好看,为了“月优班级”,为了“流动红旗”,而心急火燎地偷换了管理的客体,我们的班级管理,逐渐沦落到“管人”上去了。一味地量化他们的行为,一味地考评他们的得分,“约法三章”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们惹事,最后管理没走向民主,反而走向了对立面。
三是管理没有走心,没有追本溯源,只和千变万化的“表象”做斗争。四是管理没有专门且科学的方法。
以上这些真是说得太好了,我现在就面临这样的困惑。学校的中层干部不得力,怎么教都进步不大,好比指挥纸青蛙,要指挥一下,才跳一下。指令发出去了,却总是执行不到位,最后一公里永远打不通,管理效果总是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一个多学期的手把手地教,却总是进步不大,很多小事要一遍一遍地强调。我觉得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们校长室的要求太高了,心太急了,总想着一点就通,一说就会。但他们都是从新教师马上转岗为管理岗,对于行政管理,一点经验都没有,事情要如何做,做什么,心里是没有概念的。我们一下子要他们达到应有的要求,那就有难度了。想想自己,也是在管理岗位磨练了十多年才达到现在这样的水平,何况他们是新手,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是要慢慢来,凡事有一个过程,要让他们适应了,才会产生效果。
二是我们在指导的过程中,总是一味地抱怨,一味地指责,当他们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很着急,把事情看得很严重,这样无形中让这些中层感觉到压力山大,他们感觉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让领导满意。由于害怕指责和批评,他们做起事情来就畏首畏尾,最后干脆躺平了。
三是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执行力还很弱,对一件事情,看不出问题,没有对待事物的敏感性。他们感觉很正常,殊不知里面却暗含着隐患。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需要长期的锻炼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接下来还是要有耐心和细心,在指导的过程中允许他们犯错,犯了错要让他们知道哪里错了,如何来更改,要让他们带着轻松的心态去做事。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阅读,多写作,书读得多了,眼界才会更宽广,思维才会更灵活。
中层干部的管理最终要管什么,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要学会生活,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管理不是一味地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提前建设心灵 。管理不是“无死角”,而是要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