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三养”之道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同时在自身修养方面也是很有造诣的,这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关押在狱中一百零三天,因为朝廷有“不杀士大夫”的政策,才得以保住性命。然后就被贬为黄州团练使,在此期间算是服刑,所以他没有住所,没有俸禄,寄居寺庙,幸亏有好心人帮他向官府争取了黄州城东一块荒地,得以耕种,供全家度日。

这样的艰苦生活,不但没有让苏轼变得颓废,反而让他的内心豁达起来,他还想起了白居易被贬忠州的经历。白居易也曾在忠州城东耕田种地,还写过《东坡种花》诗,这些让苏轼顿悟了人生。从此,他和家人一起耕耘着黄州城东的那块土坡地,生活状态日渐好转,自得之乐,就给自己取号东坡居士。

此时的苏东坡,生活非常节俭,每月的初一,他都会拿出4500文钱,分成30串儿,并把钱挂在房梁上,每天只用一串儿(150文),剩下量就放在竹筒里攒起来,用来招待客人。

苏轼的书法造诣非常高,曾与黄庭经、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

对于像苏轼这样有才华的人物,黄州的人是很难见到的,所以,当苏轼到了黄州后,那里的乡绅文人们都纷纷来拜访他,都希望得到苏轼的一些墨宝。也有很多人出高价想买苏轼的字、画和诗,苏轼都没有答应。

有一次,当地乡绅们修了一座南天门,希望苏轼能给个题词,还拖了他的朋友庞公来求苏轼,苏轼碍于朋友面子,就同意了,但是只是帮朋友忙,不收钱。

到了夜晚,苏轼铺开纸张,开始写字,当他刚写了“南天”两个字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喊“有贼”!

苏轼放下笔出来看时,儿子已经把贼抓住了,那贼吓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求饶,说自己叫阮小三,住在附近的村子,他听说这里从京城来了一个大官儿,钱多的都放在房梁上,说着从怀里掏出了钱袋子。

苏轼听了哭笑不得,让阮小三把钱袋子打开数数,原来只有150钱,苏轼告诉阮小三说,他把钱偷走了,自己一家就要饿一天了。

听了这话,阮小三很吃惊,原来大人一天的开销和百姓差不多呀。苏东坡对他说:“人对物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你不就是太注重生活享受才来偷到的吗?”

阮小三一听赶紧解释说:“大人,我是因为家里困难才不得已来偷的。”还说这是第一次,以后也不敢再偷了。

苏轼从庞公那里了解到实情后,知道了阮小三家确实困难,于是就对他说:“袋子里这点钱对你也起不来什么作用,这样吧……”,此时,苏轼大笔一挥,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点,他把这个点拿给阮小三说:“我给一样东西,你收好,明天有人去找你,你就跟他们说,用一万钱换。”

阮小三疑惑地拿着那张纸回家了,第二天一早他正看着那个点发呆,就见来了两个乡绅,进门就向他要苏轼写的那个点。

这下阮小三明白了,就说:“要点可以,但要用一万钱换,苏轼大学士的字可是一点难求啊!”

结果两个乡绅二话没说,就给了阮小三一万钱。

随后阮小三自己留下一千文钱,把九千文拿着来到苏轼家,想把这些钱还给苏轼。但是苏轼却不肯收,他对阮小三说:“对于我来说,每天150文,就足够了。”

阮小三不解地问:“大人浑身是宝,这一个点就值万钱,为什么还让自己那么清苦呢?”

苏东坡听了笑着说:“因为君子提倡俭朴,俭朴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清苦,实际上蕴含着‘三养’啊。”

阮小三问道:“哪三养呢?”

苏轼虽然知道阮小三也许不懂,但他还是解释说:“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

这“三养”,阮小三不一定能理解,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59章所讲的“治人事天,莫若啬。”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0956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