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教父黄仁勋养成记

 AI芯片教父黄仁勋养成记

 来源: 科创板日报


最近几天,英伟达成为全世界企业和科技界关注的焦点。

上周,英伟达公布的最新四季度报,引发了市场的追捧狂潮,仅单日市值就增加了2770亿美金(合人民币2万亿元左右),创造了华尔街最大单日涨幅的里程碑。相当于一夜之间,就多了一家工商银行(目前市值1.93万亿元)或贵州茅台(目前市值2.16万亿元)。

目前,英伟达市值已超2万亿美金,成为美股市值第三大公司,仅次于微软和苹果,超过了谷歌和亚马逊。而其市值达到一万亿美金,也才在9个月前的2023年4月。

由此,英伟达背后的创始人黄仁勋也一战封神,成为芯片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个人财富最新达到692亿美元,超过中国首富、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1名。

这位刚满61岁的美籍华人,用30年时间,缔造了一段不断奋斗、超越自我、终于站在世界科技之巅的人生传奇。

“芯片教父”黄仁勋,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台湾出生、美国成长

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的一段视频中,黄仁勋不无怀念地感触:感谢我的父亲,是他的远见和行动力,把我带到了美国,实现了美国梦。

1963年2月,黄仁勋生于台湾台南,祖籍大陆浙江。父亲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化学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教师。还在黄仁勋很小时,他父亲做了一个决定,全家搬离台湾,到泰国开办化工企业。

不过,1960年代的泰国政局和创业生活经历,对黄父可能并不友好,他又做了第二个决定:求助在美的亲友,先把两个孩子送到美国。这时,黄仁勋才9岁。

美国亲友家的接待条件有限,只好找到一家在内陆肯塔基州的乡村寄宿制学校,让两个孩子安顿下来。优点是学费便宜,缺点则是,对如此低龄、英文也不好的外国留学生来说,这个陌生环境不啻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学校里有不少“问题少年”,有学生带刀,还有人全身纹身。

黄仁勋的第一个室友,是名17岁吸毒少年。在这一环境下,他和哥哥学会了打扫厕所,端茶倒水。为了融入群体生活,也学会了翻墙爬树、偷糖抽烟。黄仁勋回忆说:我那时就有很清晰的想法,做“坏孩子”的这个,不是真正的我。

直到两年后,父母也终于移民美国,黄仁勋兄弟才结束寄居生活,全家团聚,在俄勒冈州读中学。

也许是华人小孩的特质,中学期间的黄仁勋表现出两大特点:学习能力杰出,成绩优异;有运动才能,15岁就拿到了乒乓球比赛全美双打第三名。

这时的黄仁勋,已确定了未来的学术兴趣。16岁高中毕业,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OSU),就读电子工程专业。1984年,黄仁勋从俄勒冈州立大学毕业,又进入斯坦福大学读硕士。

大学经历对他影响颇深。在大学实验室,黄仁勋遇到了未来的妻子——Lori Mills,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妻子后来在回答为何愿意嫁给黄仁勋时半开玩笑说:也许是他表示“要在30岁前创立自己公司”时的坚定和自信,打动了我吧。

从小就酷爱电脑游戏的黄仁勋,成长期间正好赶上了美国计算机行业的兴起:“我从小就对电脑就充满兴趣,但是在OSU的学习,让我真正意识到了电脑背后的奇妙世界。”

青少年时代的特殊成长经历,锻造出他坚强的性格特质:坚韧、不求饶、不放弃,迎接挑战、不断创新。黄仁勋后来回忆说:“这段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师。”这些在困难时期培养起来的品质,将支撑和陪伴他未来30年的创业岁月。

30年创业

人的一生际遇,确实与命运二字不无关系。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然后留在硅谷工作,也许是黄仁勋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他正好赶上了1980、90年代美国计算机行业的爆发式崛起,在经历了二战后计算机领域数十年的技术发展后,个人电脑、游戏、互联网等大型应用领域逐渐成熟,对芯片的大规模需求开始出现。

创业前,黄仁勋曾加入芯片公司AMD,成为软件设计师。两年后跳槽至LSI Logic,这同样是一家芯片公司,主打业务并不是CPU,而是芯片图形处理。

那时美国半导体行业开始风起云涌。不过当时硅谷还没有形成今天的规模:后来的芯片巨头英特尔、AMD,还在奋力开疆拓土;微软和苹果也不是今天的全球第一、第二大公司;雅虎、谷歌等互联网公司更还远未出现。

在LSI Logic,精力旺盛的黄仁勋主动要求到销售部工作。正是这次岗位变动,为他后来自己创业打下了基础。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了8年,一直做到董事,成为既懂技术、又懂销售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向妻子承诺的30岁就快到了,创业机会也终于到来。此前,黄仁勋在工作中结识的两名同行—Sun公司的工程师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因在公司内部技术方案讨论中想法未获支持,动起了创业单干的念头。他们不约而同想到了精力充沛、懂技术和人性、有管理才能的黄仁勋。

三人约在了黄仁勋家附近的一家餐馆碰面,讨论创业方向。他们坚信,下一代计算机的技术方向,会是基于图形的计算。一顿饭的结果,黄仁勋从LSI Logic辞职,英伟达(NVIDIA)就此诞生。

据说,为了践行“30岁之前建立自己公司”的目标达成,黄仁勋特意把在英伟达上班的第一天,定为1993年的2月17日,这一天,正好是他的30岁生日。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通向伟大之路,总是充满艰辛。今天已成为全球芯片行业巨无霸的英伟达,在这30年征程中,也经历过濒临破产的绝境。

英伟达公司最早的产品应用领域,聚焦于视频游戏。那时黄仁勋已看到pc机时代到来后,视频游戏会是很好的应用场景:全球各地的游戏玩家们,人手一台游戏机,联机打怪,在虚拟世界中体验3D游戏的绝佳感受。由此英伟达推出了第一款芯片NV1。

由于求完美心切,这款芯片上装了太多增声卡、控制器等功能,玩家反而体验不佳。为了生存下去,公司被迫裁员,从100多人裁到只剩三分之一。募到的第一笔资金消耗殆尽。

这时,日本游戏巨头世嘉找来,希望英伟达研发新款游戏机芯片NV2。但合作后来放弃,NV2也失败了。据说还是黄仁勋要回了定金700万美元,公司又暂时活了下去。

两次重创,艰难求生,第三次黄仁勋终于找到了突围口。他将英伟达的战略从游戏主机转向PC市场,从游戏设计公司“晶体动力”请来David Kirk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同时采用微软PC显卡市场的Direct 3D API标准。这让英伟达获得微软支持。借助微软建立的庞大生态帝国,众多下游厂商也顺势和英伟达达成合作,英伟达终于脱离险地,活了下来。

英伟达的翻身仗,要属1999年8月推出的革命性产品GPU。这一产品重新定义了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极大改善了PC用户的游戏使用体验,英伟达凭此一战,走上了绝地翻身之路。

如今,英伟达是已经是GPU设计领域的绝对领导者,拥有超过80%的独立显卡市场。

在此后的20多年里,英伟达不是没有再遇到过挑战,不是没有遇到过险境和投资者的质疑,但凭借黄仁勋的一路带领,英伟达确实没有错过接下来的每一次技术浪潮,面对软件、硬件、元宇宙、AI大爆发等一波波巨浪,英伟达牢牢站稳了风口。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最有远见、同时还有行动力的毅行者。在一年多前,英伟达也还未像今天这样被广而认知,只是默默做最底层的技术研发工作,直到去年chat GPT 和Sora的突然爆红,才让英伟达和黄仁勋登顶芯片王者之巅,勇毅者笑在了最后。

黄仁勋说过一句话:“你可以用很多词形容我,但‘坚韧’必须排在首位。”

企业家新传奇

人类的天性,总是在期待新的英雄和下一个天才创造者。在乔布斯谢幕、马斯克登场的背景下,黄仁勋也开始被科技创业者视为新传奇。江湖上也开始有了他的传说:

永远的皮衣黑鞋;从来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在办公楼转悠时随时找个桌子坐下来工作;与台积电张忠谋的友谊;纹身;即使在财报发布、三个小时演讲后,还能马不停滴参加下一场领导力大师课------

崇拜者哪里都有,这里引述一段美国网友的总结:

黄仁勋有55名直接下属,没有1:1会议,只有小组会谈,这就实现了最大透明度。组织结构图像“神经网络”一样,打破了旧的金字塔模式;

把赌注押在毕业生身上,让他们领导大型项目。所谓“经验不足”,其实意味着没有界限;

办公室尽量少装电梯:电梯意味着等待,黄仁勋讨厌等待。

在众多观点和看法中,也许黄仁勋的这句话,能得到中外创业者的最多共鸣:“除非你能容忍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尝试。如果你不尝试,你就不会创新。如果你不创新,你就不会成功。”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046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