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五千年1:赋、比、兴

“赋、比、兴”,古代诗歌三大表现手法,源远流长,滥觞于《周易》,在《诗经》中得以成熟,至《楚辞》时更是登峰造极。尽管这一脉络看似清晰,但历代学者对此仍有诸多争论。

南北朝诗家钟嵘(约468年—约518年)曾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文虽终而意有余,此之谓“兴”;托物言志,此之谓“比”;直言其事,此之谓“赋”。诗歌创作中,灵活运用此三者,并辅以独特风格和文采,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深深韵味和心灵的触动,这便是诗歌艺术的至高境界。

历代诗家对“赋、比、兴”的理解各有千秋。简而言之,“赋”即直言其事,无论描绘或抒情,均直截了当;“比”则通过比拟传达情感或描绘事物,或以物喻物,或拟人;“兴”则由一事一物触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充满韵味和深度。

以诗例解读“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关雎》中的“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直接描述雎鸠在河洲的鸣叫,继而又直言对窈窕淑女的赞美,将其比作君子理想的伴侣,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经·硕鼠》中的“比”:“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以硕大之鼠比喻贪婪之剥削者,生动描绘了剥削者的贪婪无情,表达了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至于“兴”的例子,可见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由桃花盛开之景,引发对新娘美貌和婚姻幸福的赞美,体现了“兴”的特点,即由物及情、由景及人,引发诗人的情感和创作冲动。

再看《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诗短短四句,却巧妙融合了“赋、比、兴”三大手法。诗人先用“赋”描述蒹葭和白露,营造清新场景;再用“比”以“水一方”比喻伊人的遥不可及;最后以“兴”的手法,通过追寻伊人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爱情的共鸣和向往。整首诗简洁而富有韵味,展现了“赋、比、兴”的综合魅力。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10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