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与“和”
人总是在突然之间就明白了一些道理,在认识上产生一次飞跃。2月下旬以来,在某一天的清晨还是晚上?我忘记了,突然脑海里冒出一个令人震颤的想法:之前我与他人(尤其是上级领导)的交流方式是不太科学的,性价比很低,并且对自身能量的损耗挺大。这种交流方式是——总想在交流对象前证明自己高明,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反驳欲,总希望让交流对象理解自己,可绝大部分都是在做无用功。尤其是跟上级领导辩解、阐明自己的独到之处、希望领导接受自己的观点,更加是愚不可及的。
认清楚这一点以后,我的脑洞突然大开,与人交流的一些负担少了很多。过去的10来天,我逐步开始调整与他人的交流方式。跟领导在一起交流,努力做好倾听者的姿态,重点听领导者的观点,少谈自己的观点,即便觉得两人间观点不吻合,也不表露出来,更不要说去做解释和辩解工作了。假如领导在信息掌握不全的情况下,没有根据的对我进行批评指责,也最好不要当下就解释,只要做好一个听众就可以,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执。领导有再大的误解,讲的时间一长,他自己的能量也会损耗,慢慢气氛也会缓和下来,大家回到心平气和状态,然后彼此之间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一切就OK了。
对待其他人也是如此:对方愿意听并接受就多讲两句,对方不愿意听则少讲两句。老话说得挺好——人只能被影响,不可能被改变,所以对待交往的人,只做筛选,不做改变。如果有人让我一看就心生厌烦,或者在关系处理中心生芥蒂,我也不会再想方设法如何去缓和这段关系,去想着讨好对方,以便维持表面的融洽,而是选择耗能最低的方式——尽速地远离。假如非得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也是一样的,就是尽量克制自己的反驳欲,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对方说啥就是啥,倘若实在做不到点头,说着说着保持沉默也可,也不要害怕冷场。
通过这10来天的实践,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不管与什么人进行交流,即便开始的时候剑拔弩张,氛围并不太好,运用我的交流方法论后,到最后风平浪静、风轻云淡的时候居多,还挺能提升工作和生活的幸福维度。我以前是一个反驳欲比较强的人,总觉得自己思想有深度并且见解独到,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很少有摔跟头的时候,所以碰到一般的人(包括一些大大小小的领导),经常大大咧咧的反驳和阐释(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啊!),长此以往下来,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太顺畅。尤其是与领导的关系处理方面,常常气氛不太和谐,现在时常想想至于嘛?
今天在看松浦弥太郎的书籍《成为一个厉害的普通人》,里面就讲到美国人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有一段话说道:“与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认真仔细地观察对方并进行思考,然后发现其突出的优点并向对方指出来,最后通过观察了解其需求,并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关照。”这就是一种“和”的理念,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熠熠生辉。真正的懂得“和”并践行“和”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一旦碰上了就应该好好珍惜。这个“和”与上面讲的“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和发展方向,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美美与共……要把和放进自己的初心,不断锤炼自己的心灵。
讯飞语音输入49分钟,全文1260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