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工程师之歌》:有技术支撑的科幻更真实
我记得前段时间看电影由刘慈欣科幻小说为剧本改编的《流浪地球》,引起我对宇宙科幻片的强烈兴趣,于是就开始看他的科幻小说,这兴趣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本《宇宙工程师之歌》不仅收录了刘慈欣的作品,还收录了许多其他作者的获奖作品,带我们进入了宇宙硬科幻的世界,不同于完全建立在作者脑洞上的科幻故事,阅读这类书籍,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地质、物理、天文学等知识储备,才能看得更过瘾,这也意味着需要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乐趣。
他不是空中楼阁,更像是地球上的工程师上了宇宙,在宇宙中运用我们现有的知识,发散性思维,打造一艘宇宙飞船,建造一座宇宙天宫,叙事上不求宏大,只求写实,越看越觉得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跳起来就能触碰到。
比如刘慈欣讲述《地火》的故事,让我叹为观止,科学家研究煤炭转化为煤气多年,实验室里成功的产物最终要应用到矿井里才能得到它最大限度的发挥,而这个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他低估了转化所带来的负面威力,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最后科学家本人以身殉职的故事。
就像人们对于地球的敬畏始终不足,对于自己的自信又太足,引发的惨剧不仅仅在故事里发生着,也在现实中时刻发生着。不过作者却在结尾时,给了一个理想的结局,因为科学之所以能够进步,也许正是靠着人类的自信和自负,一次次失败,再迎来之后的成功,我们所需要的是更谨慎而谦卑,能够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
再比如,飞行员和台风的博弈——《“勇士号”冲向台风》,有各种气象学、天文学、空气动力学知识,在故事里交汇,但并不是掌握了基本的原理,台风就能够被我们所掌控,它的变数太大,所以飞行员多年研究总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为了拯救没来得及撤出海港的渔船,飞行员用掌握的技术瓦解了台风,最终光荣赴死。
在故事里,作者不是单纯为了炫耀他的知识储备,他描写得很是克制,所有知识都是为了故事而服务,最终更是为了歌颂牺牲,那是人类用生命去守护生命,用科学征服自然的旅程,令人敬佩又深感震撼。
所有故事的立足点都会回归到人身上,回归到技术是为故事服务的宗旨上,这就是工程师类型小说不同于别的科幻小说,技术永远只是手段,而找到真实的自我,才是本源。
end。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