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047【第五回】|命案好收场
【原著解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福利相当多,不信你试试】
《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上回说到曾任知县的张静斋带了刚刚中举的范进,到经济较为发达的高要县找知县汤奉打秋风,没想到张静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之外,又为汤奉出了个枷上堆牛肉的馊主意,闹出了人命。
按说汤奉一听张静斋来访,就想到“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说明汤奉对张静斋并不是太感冒。可为什么张静斋出个馊主意,他就立马听信呢?笔者想来,应是张静斋那句“世叔就在这事上出个大名”打动了他。张静斋还说,“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富贵功名啊,一枷牛肉堆上去,说不定富贵功名自然来,汤奉的注意力正在于此——谁成想一枷牛肉能堆出人命!
现在闹出了人命,回民将县里衙门围得水泄不通,口口声声要揪出张静斋来打死。汤知县当然大惊失色,内部调查一番,才晓得是门子透风。要问门子为何透风?猜测那五十斤牛肉,若是汤知县收下来,那时没有冰箱,只怕衙门上下就能共享这福利,谁料张静斋的馊主意一出,谁都没享受到。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门子胳膊往内拐,故意把矛盾焦点从汤知县转移到张静斋。
既然回民点到了张静斋,汤知县就要想了,自己是一县之主,回民多半不敢怎么样,但要是真的抓到张静斋,只怕就有了大麻烦。于是唤了几个心腹衙役商议,要把张静斋送出城。幸亏衙门后侧紧靠城墙,几个衙役先溜到城外,用绳子把张范二人吊了出去,“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看来不仅打秋风毫无所获,而且连范进那套“吉服”也只好扔在高要县城,亏大了。对汤知县来说,倒是托了人民群众的福,无意中为自己免了秋风之费。
至于回民聚集闹事的群体性事件,倒是好办。县里学师、典史都出来说好话,大家也就先散了。汤知县主动向按察司写了报告,按察司“行文书檄了知县去”,意思是发了书面指示、命令汤县长专程前来当面汇报。按察司主管政法刑狱,汤奉见了按察司,“摘去纱帽,只管磕头”,真出人命他还是有点怕的。
好在大家有官官相护的优良传统,按察司先是批评“汤老爷忒孟浪了些。不过枷责就罢了,何必将牛肉堆在枷上?这个成何刑法?”但同时表达了反对非法聚集闹事的鲜明立场,明确指出“此刁风也不可长,我这里少不得拿几个为头的来尽法处置”。最后交待汤知县“凡事须要斟酌些,不可任性”。汤知县又做了一番自我批评,无非是自己一定吸取教训、感谢领导关心照顾之类,但他特地强调“几个为头的人,还求大老爷发下卑县发落,赏卑职一个脸面。”按察司当即应承。要说还真是万恶的旧社会啊,你说人命关天的事,省里都只觉得任性而已,更关注的是“刁风不可长”,最后不了了之。
随后汤知县回到高要,不久按察司就下了文,认定五个为首的回民乃是“奸民“,因其“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交给高要知县处理。汤知县有上头撑要,立刻理直气壮将回民发落了。究竟如何发落,书中没说,但仔细想想来龙去脉,人民群众真是赔了人命赔牛肉,可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