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乐》是战斗乐舞?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是唐代三大乐舞。这些都是唐代宫廷宴享乐舞中的大型节目,《破阵乐》又叫《七德舞》,是唐太宗登帝位宴请群臣时的正式演出乐舞,主旨在歌颂了唐太宗自己安定天下的功劳,一般这种乐舞都是在比较正式和庄重的场合进行的。据说这首乐舞来自于唐太宗还在当秦王时军中与民间流行的《秦王破阵乐》歌曲。

《秦王破阵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剧(有点类似白毛女和刘三姐这类)。但不少学者认为,《秦王破阵乐》应该是唐太宗过年的时候和百姓一起听的音乐,目的并非为了歌功颂德,而是为了谨记自身所代表的百姓的利益。

太宗登帝位后,根据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亲自绘制了《破阵乐舞图》(类似现在的舞蹈场记),之后他下令要求乐官按照图来进行排练,整首乐舞由120人披甲执戟而舞。舞蹈都是根据实战的阵势加工而成的,队形、场面调度丰富多样,变换神速。比如:有战车与步兵相间编制而成的左圆右方的“鱼丽阵”;有旗手们迂回旋转表演的四头八尾“八阵图”;还有忽聚忽散的“鹅鹳阵”等。进退交错、首尾呼应,击刺拼斗、甲刃闪光,景象十分壮观。伴奏用的是大鼓,乐曲带龟兹乐风,演奏起来“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气势磅礴,浑厚和谐。这个舞流传最久,变化形式最为多样。唐玄宗时还曾加工成了女子群舞,“令宫女数百自帷幕出,击雷鼓,为《破阵乐》”。

《庆善乐》又叫《功成庆善乐》《九功舞》,主要宣扬文德。舞名由太宗诞生地庆善宫而来,舞蹈由64名儿童表演,风格安徐娴雅,音乐雍容雅致。《上元乐》的规模最大,表演者多大180多人,可想而知,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恢宏。据说,此舞编排甚美,舞者所穿的服饰是画有云水图案的服装,整个舞队由5种颜色组成,以象征元气。

此三者从形式上看,都属于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场面壮观、豪华的大型乐舞节目。

《破阵乐》在当时名扬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名气。唐玄奘到印度之时,印度的戒日王就曾当面赞扬过《破阵乐》;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也对《破阵乐》十分关注。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也将《破阵乐》带回日本加以学习。而在唐穆宗长庆二年,唐朝与吐蕃结盟。当时唐使者到达吐蕃参加结盟仪式的款待设宴上,吐蕃就是用“乐奏《秦王破阵乐》”来回礼表示对大唐文化的尊崇,并彰显仪式之隆重。

《破阵乐》在高宗李治执政时期有28年没有演出过。后来又经过改编,人数、曲目和乐器上有了变化,人被删减了,曲目也被删减了,伴奏乐曲增加了箫、笛等乐器,舞队排列由原来表现战斗阵势场面改成了祭祀仪式形式。从此,《破阵乐》成为整个唐王朝所保留的传统祭祀节目。但是,到了唐代末期,《破阵乐》就既不再用于大型的节日庆典,也不再作为祭祀舞乐,而是作为一种迎宾乐舞。

到了五代十国时,随着唐帝国的灭亡,《破阵乐》也消失了。《破阵乐》的曲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还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608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