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与智巧

道家对于智巧的态度:内卷之祸在于智多

子贡路过汉水南岸,见一位老人在菜园里劳作。他挖小沟以通水井,抱着瓦罐汲水来灌溉,用力多而功效少。

子贡说:“有一种机械,一天能够灌溉上百畦,用力少而功效多,先生不打算用它吗?”

灌园老人仰起头看着子贡说:“是怎么做到的呢?”

子贡说:“削凿木头做成机器,前轻而后重,提起水来如同抽引一样,水流迅疾如汤沸溢而出。”

灌园老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然后讥笑道:“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之人,必有机巧之事,有机巧之事,必有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在于胸中,就无法保持纯真朴素的状态;丢掉了纯真朴素,精神就不会安定;精神不安定的人,是无法体验大道的。你说的机械我不是不知道,只是认为那样做羞耻而不去用。”

子贡羞愧难当,低头不语。

过了一会儿,灌园老人问:“你是做什么的呢?”

子贡说:“我是孔子的弟子。”

灌园老人说:“不就是那个用博学来比拟圣人,依靠浮夸来超越世人,无人理会而独唱哀乐,以此向天下人卖弄名声的人吗?你如果能黜除机巧之心,放弃形体的束缚,就有希望接近于大道了!你连自身都修养不好,居然还有闲暇去治理天下!你走开吧,不要妨碍我灌溉菜园!”

子贡羞愧得面无人色,走了三十里路才恢复常态。

他的弟子问:“刚才那个人是做什么的?先生为什么见了他居然面容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复?”

子贡回答说:“我听孔子说,办事要求合情合理,用力少,见效多的,就是圣人之道。现在才知道不是如此。得道者能使自然之性保持完好,自然之性完好的能使形体健全,形体健全的能使精神旺盛,精神旺盛才是圣人之道。得道者托迹于人世,而不知要去向哪里,真可谓淳朴自然之性完备啊!

这种人的心中,必然没有功利机巧的心事。像这样的人,不合他的志向就不去追求,不合他的心愿就不去行动。即使天下人都称誉他,声名斐然,他也傲然不顾;即使天下人都在非议他,名誉扫地,他也无心去理睬。天下人的非议与称誉,对他皆无増益和损害,这就是自然纯朴之性完备的人啊!我却是那种为是非、功利所役使而动摇不定的人。”

子贡返回鲁国,把这事情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他修习的是混沌氏的道术,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注重内在修养而不能顺应外在变化。

如果真做到了:明白一切而达到纯朴,无所作为而回归原始,体察本性而守持本心。

然后再遨游于世俗之间,又怎么会说这番话而让你感到惊讶呢?”

汉阴丈人一定是读了道德经,但没有完全读懂,所以孔子说他,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过他对智巧的理解,也恰如道德经所载。

道德经里关于“智”亦有大量阐释,原文如下:

【第三章】不尚贤,……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十章】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

【第十八章】慧智出,有大伪。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六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另有: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两章的智,当为:知道的知,而非智巧的智。

道德经对“智”,表达了非常明确的反对态度。因为智巧,产生了虚伪,违背了自然的原则。智巧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治理国家而言:统治者爱民治国,不能使用智巧,统治者一旦惯于使用智巧,老百姓很快就会效仿,当大家都以智巧为能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家就难治理了,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不幸,不以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福祉。只有统治者放弃了以智巧治国,改为以信治国,民众才能明白智巧的坏处,国家就能得到大治。

这与当今社会之内卷,何其吻合。非科技太发达,生产力发达不背这个内卷的锅;乃是民智开化之后,大家都学会了智巧,总是试图投机取巧,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对于个人修养而言:对外在的事物了解得再深入,即使算得上有智慧,但是不放下偏见,做不到对万物一视同仁,越有智慧,越容易迷失方向,永远也活不通透,就如同庄子笔下的子贡:为是非、功利所役使而动摇不定的人。

思考:以下行为算不算智巧?

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装神弄鬼,故弄玄虚,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深莫测。

是故明师当有明言,听不懂的都是鬼话。

小结:道家的圣人,外化而内不化。对于智巧我们不能完全接受汉阴丈人的想法。

道家修行有三个层次:

内外皆化:

这是普通人的层次,有着普通人贪嗔痴,到处卖弄,以智巧为手段,以名利为目的。然而心随物动,飘摇不定;全然不知其实不是自己在追逐外物,而是已然被外物奴役;

内外皆不化:

汉阴丈人就在这个层次,孔子说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绝大多数道家修行的人都以为这是最高层次。内心恬淡的同时也反对外在的智巧,依靠摒弃外物来使内心平静;

外化而内不化:

外表看起来与他人无异,内心却无比纯朴坚定;名来不挡,利来不推;名去不失,利去不忧。可识智巧之事,不存智巧之心,以最宽广的胸怀悦纳万物,不以其不堪而拒之门外;这才是真正的境界,是真正的不为外物所动。

转载互联网学习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712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