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飞效应与传播负效应

回飞效应指传播者发出的带有强烈劝服性质的讯息如果在传播对象不能接受的既定观点范围内,受传者会采取同样强度的对抗反应,从而产生传播的负效应。

回飞(boomerang)一词最初指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自制的能飞回的飞镖。

美国学者迈耶斯夫妇在1985年出版的「人类传播动力学」一书中使用这一提法来描述这样的情况:一条特定的讯息“落入”人们排斥抵制的范围中。传播学研究成果显示:对于受传者的态度和观点威胁大的讯息可能产生这种回飞效应。

回飞效应在当今社会的广泛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

正是这种密切的互动也增加了回飞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在政治、社会、商业等各个领域,回飞效应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隐患,影响着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回飞效应常常源自于信息的不当传播和接受。

当传播者试图通过强烈的劝说手段向受传者传递一些具有争议性或者与受传者现有观点相悖的信息时,往往会引发受传者的抵触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对抗反应。

例如,政治宣传中的负面攻击广告往往会激起选民的反感,反而增强了被攻击候选人的支持率。商业广告中过度夸张的产品宣传也可能招致消费者的怀疑和反感,导致销售业绩下滑。这些情况都表明,劝说性信息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很容易激发受传者的对立情绪,产生回飞效应。

另一方面,传播平台的特性和传播环境的变化也对回飞效应的发生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上,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但同时也更加碎片化和难以控制。这种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虚假信息、误导性信息更容易传播,进而引发更多的对抗反应和回飞效应。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泛滥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一旦发现信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或者存在瑕疵,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加剧了回飞效应的发生。

针对回飞效应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首先,传播者应该在传递信息时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夸大事实或者歪曲事实,以免引发受传者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其次,传播者应该根据受众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来调整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避免采取过激的劝说手段,从而减少回飞效应的发生。

此外,传播者还应该积极参与互动,与受传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机制,及时了解受传者的反馈意见,从而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减少回飞效应的发生。

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回飞效应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只有通过加强对回飞效应的认识和理解,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812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