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观摩Being a good student.课例有感

课程内容:

本节课主题是Being a good student.主要围绕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和How 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其中第一个话题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的教与学涵盖了习惯养成(源于文本Unit2 Good habits.和Unit3 A healthy diet.)、规则意识(源于文本Unit4 Road safety.)和与人相处(绘本阅读)三个发面聚焦“人与自我”范畴。而在进行How 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话题教学时,紧承have good habits,follow the rules,be nice to others节奏,通过问题解决的任务型语篇听力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得出How 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的结论三个:

Know about what make a good student?

Know about yourselves

Know about how to be better.

      学习完这个课例视频,感受颇深,同时也有很多的思考在脑海里无序碰撞:但我肯定,这就是我喜欢的优质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每个孩子都有事情要做,都有事情可做,学生学得有趣,思考有味,习得有为。接下来我将用三个主题词概括我的观课感言。

一、博观

      在学习完本节课例之后,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感受到Ms.Mo在文本处理的妙计:从她自己的照片故事导入之后,开始将文本的“厚”呈现在大家面前,连续三个单元的积累,用一条线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串联起来,让文本一下子瘦成闪电,突然变“薄”了,如此巧妙的设计不正体现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吗?

        1、“博”理念,融入了新课程标准精髓内容。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文本之后,在实践中学会了应用,并在小组合作中将所学知识进行了迁移创新。

        2、“博”教材,设计了基于学情的精准教学。本节课容量是比较大的,因为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学生已知的文本内容入手,引入绘本阅读,来破解如何做到be nice to others,用图文并茂和语篇听读的方式,诠释be nice to others的重要性。为后续第二部分解决How 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中如何做到Know about yourselves /Know about how to be better.做好了铺垫。

        3、“博”学情,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设置教学目标。在目标达成的教与学过程中,老师以问题引领贯穿整个过程,教师在每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对话语轮次数达65次左右,学生齐答的次数超过10+。师生间有效对话的频率,足可见教师的教学设计既是精心准备与设计,又是学生能够高质量习得语言技能的重要条件。

二、聚焦

        1、主题引领,巧搭语言支架,为学生创设语用情境。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搭建语言支架,老师精心设计板书,一改常规教学中从左至右的板书轨迹,先为学生粘贴语言框架,然后以现场板书的方式补充框架内容,既是为学生呈现教学实施逐层递进的思路,又为学生不断进行语言输出提供实践应用的素材。好比是建房子,先建整体框架,再按需进行不同主题分类的填充。

        2、基于问题,建任务群,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生成。从师生互动开始,让学生描述老师,走近学生,

(1)基于文本、生活情境等师生互动对话和chant的归纳总结。

(2)整体感知绘本及语篇的听读练习,主题句的归纳与迁移:She tries to think of others in everything she does.

(3)以语篇听力感知为抓手,让学生思考并归纳出No one is perfect.

(4)以读促写让学生参与体验并学会How to be better and better.

        3、素养导向,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勇敢表达,让思维发展可视。既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整体性和成长性的高度统一,又达成了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阶段(二级)学习目标,让他们能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获取有效信息,通过chant等方式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适时调整紧张的学习氛围,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应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作文展示环节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灵活运用不同学习策略,能围绕主题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和How 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在与老师的对话,学会与同学合作,主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跨越

        1、学科融合。本节课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以听、说、读、写、译、演为载体,将语文、美术、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等学科进行融合,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中评价同步,做到了教学评一体化。

        2、师生互动。本节课教师主要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问题驱动任务,搭建语用支架,呈现思维的可视化发展,展示教学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在信息量较为丰富的课堂里尽情、开心、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加之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用Chinese old saying贯穿教学全程,润物无声地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小让孩子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识,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如学生作文时谈论到save food等。台上老师津津乐道,台下学生津津有味,深层次地诠释了“亲其师,信其道。”师生的深度且高质量互动,均实现了“厚积薄发”。

        3、语用拓展。立足文本主题,研究学情,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利用“望远镜思维”从课程标准、教材编排体系、单元目标、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等层面深度探究、关注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对话,充分地展现了中西文化美美与共但又各美其美的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和文化认同价值观,为学生们热爱语言学习做好了榜样示范。

        总之,这节课以Being a good student.为切入点,在尊重学生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前提下,聚焦问题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和How can you be a good student?通过点拨、梳理、总结等方式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来达成Being a good student.教学目标,学、思、用、创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了活学活用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同时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度共鸣,为我们小学英语的深度教研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934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