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凋亡和帕金森的关系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两种不同形式。细胞凋亡是与机体组织自稳机制有关的主动性“自杀”死亡模式,是细胞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死亡程序,通过激活内源性DNA内切酶,使自身DNA降解成片段而导致的生理性死亡,自1972年Kerr等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由于其死亡方式的特殊性,组织学上不容易被观察到,因此细胞凋亡长期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对凋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深入到病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等各个学科。大量研究表明病理性的细胞凋亡同许多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细胞凋亡的最突出的形态学特点是细胞的死亡起始于细胞核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染色体浓缩并浓集于核膜的周围,形成新月样结构,DNA非随机降解成小片段,胞质浓缩,胞膜皱褶或“出芽”,后期裂解成数个大小不等的凋亡小体(apoptoticbody)或者膜受损发生继发性坏死,凋亡细胞外周多无炎症反应,整个过程胞膜完整无细胞内容物的释放。而细胞坏死则相反,早期即会失去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质的渗漏和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涉及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且往往是细胞活动短暂过程中的最终结果。
DNA“阶梯状”电泳的出现是判断细胞凋亡的重要生化指标,其原因是由于Ca2+/Mg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DNaseI、DNaseII活性升高,导致核小体连接区DNA链断裂,使DNA降解形成不同倍数的180~200 bp的寡核苷酸片断。此时进行凝胶电泳分析呈凋亡特异性的阶梯状图谱。同时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可见特异性的亚二倍体凋亡峰(AP)。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