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会写进教材的黑暗诗词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唐:杜甫《三绝句·其二》

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这首《三绝句》正是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真实刻画。

二十一家人一起逃难进入蜀地,只有一个人出了骆谷,全死掉了。

这人遇到杜甫,回想起逃难经历,“自说二女啮臂时”,啮臂就是咬自己手臂咬到出血。

古人如果知道这是生离死别,就要“啮臂而别”。

想起这些惨痛的经历,讲述人面向着秦地的云彩,号啕大哭。

此诗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特别是“食人”、“啮臂”几个字一出来,实在是有些悚然的意味。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唐:韦庄《秦妇吟》

《秦妇吟》是晚唐诗人韦庄写的一首将近2000字的长诗,诗中描写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乱象。

唐僖宗乾符初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转战南北,席卷中原,攻破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坚持斗争长达十年之久。

起义最终失败,但从根本上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其灭亡。

一些藩镇军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拥兵自重,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地盘,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

各路军阀充分表现出他们凶残的本性,露出狰狞的面目。他们焚掠屠戮,滥杀无辜,“所至屠戮人物,燔烧城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

韦庄经历了这场战乱,在其诗歌中有真实细腻地反映。

《秦妇吟》是韦庄的一首现实主义力作,记述了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时,被掠“秦妇”脱身前后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反映了唐末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

正如杜甫反映安史之乱的“三吏”、“三别”,《秦妇吟》真实如画、情景交融、真切感人,凄楚动人且慷慨悲愤,不失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施蛰存先生指出:“它(《秦妇吟》)是反映唐代政治现实的最后一首史诗。正如杜甫的《北征》是盛唐的最后一首史诗。”

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

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

清:师道南 《死鼠行》

《死鼠行》描写了当时清朝云南之地爆发瘟疫的惨状。

云南之地常有鼠疫发生,生活在此地的师道南及其家人在这惨重的鼠疫中被夺去了生命,并留下了这首创作成就较高的歌行体诗歌。

清代学者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评论道“师道赋《鼠死行》一篇,奇险怪伟,为集中之冠”。

摘选的这几句,描写了老鼠死后不久,各地百姓也相继死去的悲惨情景。

所到之处愁云惨淡,三人同行不过十步,就有两人横尸路旁,夸张的手法,将鼠疫流行时恐怖的气氛通过笔端刻画在纸上。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曹操《蒿里行》

汉末,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凉州军阀董卓乘机 率兵窜入洛阳,驱逐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横暴戾,毁灭文明。

自初平元年(190)开始,朝官王允、外官袁绍等相呼应起兵讨伐董卓,董卓败逃长安、郿坞。混战中,关中人民几近杀绝。

曹操参加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卓的“义兵”,目睹了各路军阀拥兵自强,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社会现实。《蒿里行》反映的正是这一历史事实。

这两句是说,累累白骨暴露于荒野,千里中原听不到鸡鸣。生灵涂炭百不余一,想起就令人肝肠寸断。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两句很沉痛,是教科书上常引的。

汉末战争,六千万人口只剩下一千万,依梁启超的看法,死的还要多,人口大约只剩七分之一。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鉴于大量隐匿人口的存在,汉末最低时人口也有两千多万。

但不管怎样,都死掉了一大半人,导致土地荒芜,村落废弃。

明人《古诗归》中称此诗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070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