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 申胥谏许越成(一)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前一篇文章的后续,且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国语》中的《吴语》,说的是吴国的故事。

我们知道,《古文观止》中的内容都是选取我国历朝历代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品,且每一章节都是独立的存在,像这种前后文章故事能够连贯的,还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今天的故事,接着上一篇讲。

之前我们讲到,吴国再次讨伐越国,就在吴越两国开战之际,文种前来劝谏,劝说越王韬光养晦,保存实力,为了越国宏伟蓝图的谋划创造更多的时间,不要以卵击石。

于是越王勾践采纳了文种的建议,派遣诸稽郢到吴国佯装求和。

诸稽郢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对吴王极尽赞美之能事,希望自己的溢美之词能够博得吴王的信任,从而让其放松警惕,为越国的东山再起赢得时间。

因越王勾践急于北上称霸,又见越国确有悔改之意,诚意满满,便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这时,本文的主人公申胥出场了,那么申胥又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

当年,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了吴国,在吴国作了大夫,因为他的封地在申,所以又叫申胥。

吴王夫差接受越国议和,而申胥看穿了越国在求和的幌子下所隐藏的消耗吴国综合国力的包藏祸心,建议夫差除患宜早,不该姑息纵容,以免无法收拾。

申胥对于吴、越双方的国情、军情、民情以及吴越关系,都分析的特别到位。

奈何,夫差刚愎自用,不肯听谏,又一次地落入越国的圈套,做出了允许求和但不结盟的荒唐之举,最后导致灭国丧身。

本文采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文种与申胥是一对对比,夫差与勾践也是一对对比。

文种与申胥都是有远见卓识的能臣,他们的分析不谋而合,利害关系,明若观火。

吴王夫差因为不用申胥而亡,而越王勾践因为用了文种而灭吴称霸。

在此文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可以看出,申胥的远见卓识和忠心为国;夫差的狂妄自大和傲慢轻敌;勾践的狡猾奸诈,一一呈现眼底。

而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伍子胥与吴王夫差的一段对话。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

吴国国王夫差便告诉各位大夫说:“我还对齐国有大的企图,我有意北上伐齐,所以我打算同意越国的求和,你等千万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从夫差的说的这段话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夫差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

作为一国之君,一个贤明的君王,应该是愿意和臣下共同商议,群策群力,广纳群臣的建议,而不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搞一言堂。

如果没有群臣的支持,君王也不过是个孤家寡人,只会在前行的路上迷失方向,最后落个被灭的下场。

而此时的吴王夫差正是朝着这条路“勇往直前”,这也为他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那么,吴王夫差为什么打算同意与越国讲和呢?我们来看看夫差是怎么说的。

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如果越国已经改过自新且真心归顺于我,我为什么还要灭了它呢?没这个必要;如果它不悔改且日后有挑衅之举的话,等我收拾完齐国回来,我挥师讨伐它,灭它也不迟。

听听,这夫差的口气真不小,满满的成竹在胸、胜券在握的架势,简直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至极啊!

这个时候,伍子胥出场了,他立即阻止了夫差的想法。

那么,伍子胥是怎样劝谏夫差,而夫差最终采纳伍子胥的建议了吗?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131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