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刘伯温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首席军师,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xūn)。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用自己的神机妙算辅佐朱元璋开创了一个强盛的王朝,以运筹帷幄闻名于世。

他就是刘伯温,但他不仅经历过坎坷曲折、跌宕(dàng)起伏的仕途生涯,晚年还落得忧郁病亡的下场,这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刘伯温的一生去探究他的沉浮人生。

1 自幼显才称神童,拜师广学终成才

公元1311年,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浙江青田县南田镇,一门书香世家降生了一位奇才,他叫刘基,字伯温,时人亦称他刘青田,其父刘熵(shāng)是当地知名大儒。受父亲精心教诲,刘伯温自幼显示出超凡的学习天赋,据说他看书阅读速度极快,一目七行俱下,且过目不忘。

12岁时,刘伯温因考中秀才,被大家称为神童。公元1324年,14岁的他进入郡庠(xiáng),即府学读书。老师教学生们学习春秋经,这是一部儒家经典,因经文高深晦涩、言简义深,一般学生难以读懂,所以往往只是捧书诵读,并不解其意。

而聪明过人的刘伯温却与众不同,他只是默读两遍就能背诵如流,还能根据文义阐述自己的观点,写出独到之处的见解。老师看见后,大为惊讶,对年纪轻轻的刘伯温另眼相看,不禁称赞:“真是奇才,将来必定是一个非凡之辈!”

公元1327年,17岁的刘伯温离开了府学,之后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在这一时期,勤奋好学的刘伯温博览群书,开始研究儒家派学致用之道。

他诸子百家无一不窥,且精通理论,还涉猎天文地理、兵法术学,并潜心钻研,乃至样样习得精髓,因此深得郑复初的满意和认可。

一次刘伯温到徽州游学,机缘巧合之下,他获得了奇门遁甲之术,热衷学习不断探索的他又因此学习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术知识。等他学成归乡后,因学识渊博被时人称赞有魏征、诸葛亮之才,在家乡出了名。

公元1333年,23岁的刘伯温赴京参加会试,不负众望一举考中会元[huì yuán]。只是生不逢时,当时正值元末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与暴动纷争不断,到处兵荒马乱,元廷无暇顾及新人会元,就这样,刘伯温归乡闲居了3年。

回顾刘伯温的学习经历,他虽从小聪慧过人,但他从未因自身的优越条件骄傲自满,反而谦虚好学。古语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正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后天的努力上进,造就了他的全能型才华,为后面的仕途之路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2 元朝为官不得志,愤而辞官隐归乡

公元1336年,刘伯温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任职期间,他恪(kè)尽职守,在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时,打听到许多百姓的控诉,得知地方豪绅与官吏暗地勾结,作恶多端,蒙骗百姓钱财、强夺民女、还滥杀无辜。

义愤填膺的刘伯温,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找到真凭实据后,坚决严惩了参与作恶的豪强恶霸和贪赃枉法的官吏(lì)。一番严明整治下,高安县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刘伯温也深受百姓的赞誉。

但也因为他的正直,使被处罚的人对他恨之入骨,总是挑事端来陷害他,幸得上司信任,才免于祸患。只是好景不长,也许是因为是非分明的他身处官场中,格外不合,公元1341年,刘伯温决定辞官归乡。

两年后,朝廷又安排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而成为众矢之的,即使刘伯温有理有据,无奈还是抵不过佞(ning)臣的谗言,还为此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于是满腔愤世的刘伯温创作了著名的刺世短文《卖柑者言》,文中托柑以讽,借卖柑者口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形象深刻地嘲讽了元廷那些欺世盗名、表里不一的为官者腐朽(xiǔ)本质。

结果可想而知,腐败的朝廷不为所动。失望之下,他只好又上书辞官。

公元1346年,35岁的刘伯温受好友的邀请来到江苏镇江丹徒,过了一段惬意的半隐居生活。两年后,他又来到杭州,时常与各名士文人以诗会友,写下了一首有趣的七言诗《五月十九日大雨》。其中“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寓意大风大雨虽然来势汹汹,但困境不会长久,只要勇敢坚强,很快就会迎来云销雨霁(jì)的晴天。

公元1352年,在杭州被攻陷前,刘伯温携家眷回到故乡。不久,元廷又任命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并重点关注方国珍。

因方氏兄弟时降时反,迫使元廷不断加官招抚,唯刘伯温坚决反对这一做法,提出必须要诛杀其以儆效尤。结果方氏花重金贿赂官府,不仅被成功招安,还让元廷反过来谴责刘伯温擅作威褔。

元廷的腐败与昏庸让刘伯温彻底失望,他清醒地认识到元朝的无药可救,带着满腔的愤懑(mèn)和绝望再次辞官归隐。

满腹经纶的刘伯温虽胸怀大志,一心想为民造福,济世报国,但宦(huàn)海二十余年,几经沉浮,终不得志。历经官场是非的暗黑和官府的昏聩(kuì)无能,于是在归隐后发愤而著《郁离子》,一部经世名作由此诞生。

3 后为朱元璋谋臣,辉煌一生惨被害

随着元末各地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经过数年的战争变局,各地义军的局势最终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这三股势力最为强大。

公元1360年,因人推荐,朱元璋多次恳请年近50的刘伯温出山,到应天给他做谋臣。刘伯温犹豫之际,想到元朝剥削统治下的民不聊生,再三考虑,他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

两人第一次谋面,时下正值朱元璋能否破局而出的关键时刻。当时陈氏已攻陷太平,越发嚣张,意欲向东直逼应天,紧张局势之下,朱元璋部将有的主张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有的甚至建议弃城投降。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便私下问刘伯温,结果刘伯温斩钉截铁地脱口而出:“主降者和言逃者当斩,以免扰乱军心。”

于是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计谋,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再后发制人以伏兵击之,打退了陈氏的进攻。为彻底扫平群雄,北定中原,刘伯温为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

公元1368年,八年来,在刘伯温的共参筹划下,朱元璋完成称帝大业,建立明朝,实现了北伐大都,推翻元朝。

公元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赐封诚意伯,这也是刘伯温人生最辉煌的鼎盛时期。然而朱元璋当皇帝后,疑心日渐加重,为稳固皇权,想要撤掉李善长的丞相职务,却遭到了刘伯温的反对。

待李善长辞官后,朱元璋又找他商讨胡惟庸等人如何,结果刘伯温一一否定,尤其指出胡惟庸最不能重用,直言不讳让朱元璋心生不悦,后来他也因此被胡氏记恨在心。

刘伯温深知自己的直言进谏迟早会召来杀身之祸,便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于公元1371年被恩准致仕。刘伯温虽远离了官场,但仍心怀天下,以至于在胡惟庸做丞相后,利用“谈洋之事”诬告他在乡下企图谋占一块“王气之地”。

谣言刺中朱元璋的忌讳,惶恐的刘伯温赶紧上南京谢罪,后来还因积忧成疾病倒了。

朱元璋听闻,派胡惟庸携御医前往看望,岂料刘伯温服药后愈发加重病情。公元1375年,朱元璋派使者护送患病的刘伯温回家,回到家后,不久便病重而亡,终年65岁。

刘伯温因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用毕生所学竭力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巩固朝野,为老百姓造福。身处官场险境时知进退,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却因忠心之意被人诬陷造谣,最后导致忧伤而终。

结尾

刘伯温天生天资聪明,后天仍勤奋钻研、好学博学,不断精进自己,正是这种谦虚的学习态度让他学识多广。

即使入仕,他从未忘记为官的初衷,不随波逐流,不惧权贵,虽然正直廉政让他屡次遭到同僚的排挤,也不曾向现实低头。

正是刘伯温的坚守,他遇见了同样嫉恶如仇的伯乐朱元璋,从此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才能发挥上阵,助其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留下的治国理念和诗歌作品,至今影响深远。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21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