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邱小猫-孩子需要引导,而不是指挥

【原文】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学会使用正确的引导语,做活动中的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就拿蜜蜜收玩具的例子来说,其实很简单,除了玩之前讲好规则,几点几分必须收玩具之外,您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提醒她:“蜜蜜,你看积木宝宝肚子都饿了,积木妈妈做好了香喷喷的食物,正等它吃饭呢。如果再陪蜜蜜玩一会儿,积木宝宝的肚子会饿扁的,怎么办呢?”孩子天生就认为万物都是有灵性和生命的,都有爸爸妈妈,都会饿肚子,会哭和难过。尤其小女孩,心思更细腻,当蜜蜜听说积木宝宝要饿哭了,肚子饿扁了,她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饿肚子的感受,结果自然不用您多费唇舌,她就会乖乖把积木送回到积木妈妈的怀抱里去了。

接下来您可以说:“积木宝宝去吃饭,蜜蜜是不是也该去吃饭了?我们来比一比,看是积木妈妈做的菜好吃,还是蜜蜜妈妈做的菜好吃。”这样的引导方式相比直接命令她“把玩具收起来,坐下吃饭”更容易有效果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处处都需要引导,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掌握引导技巧,仍然觉得“我是妈妈爸爸我最大”的话,孩子就会在被命令中心生厌烦,在厌烦中变得叛逆。蹲下来感受孩子的心灵吧,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看她的世界,用她的语言,让小家伙在积极的引导下越来越“听话”。

【重述】

孩子不是机器,不能100%高效完成输入的命令,他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自我掌控感和自我抉择感是每个人的底层动机,孩子也一样,不喜欢被命令和指挥。

孩子从一个只会哇哇哭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会和父母对着干的小鬼,也意味着他又长大了一些,离“成熟”更进了一步。

孩子在成长,而父母却用旧的方式对待他,期望他像个婴孩一样好摆布。旧地图又怎么找得到新路?既然指挥命令无效,要改变的其实是家长。

所以不要再命令孩子、指挥孩子了,而是做孩子的引导者。

引导者:给出背景信息,让孩子“看到”家长想要他选的答案,但让他自己做出决策。

指挥者:直接下达指令,让孩子去做什么。

【个人体验】

我宝宝近期有越来越“不听话”的趋势。特别体现在贪玩上:因为贪玩不肯睡觉、因为贪玩喜欢把东西乱扔,因为贪玩浪费食物。

我确实试图和她摆事实讲道理,然而并没有什么X用。

禁止她玩食物:她依旧玩得很欢,还会把食物弄满地。

和她说别玩了、回家睡觉了:她总是不肯,直到我强执性把她拎回家。

让她便便完不要踢马桶:她总是踢得特别欢。

让她不要把水玩得到处都是:她总是弄得一地+一鞋……

她不听话有时候会惹我生气,我生气对她板起脸吧,她又对我赌气。

她会撅起小嘴扭过头,不开心地用力拍大腿,奶声奶气地说:“覅妈妈!”奶凶奶凶的,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既然老法子不管用,要改变的人其实应该是我呀。

【行动计划

贪玩不肯回家:晚上啦,hellokitty猫猫和米老鼠要睡觉觉了,它们睡觉觉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你会想你的。

睡前不肯上厕所,因为不肯睡:小马桶要吃饭饭喝茶茶啦,你倒点茶茶给它吃好不好呀?

踢她的小马桶和马桶盖:你踢它它会哇哇的,痛痛。

把东西扔地上:你把东西扔在地上,地板要不开心的,它的脸本来很干净,结果你把东西都扔它脸上,它就变得难看啦。

踩水坑:emmm……踩吧,我给你整双雨靴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271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