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被“割席分坐”的华歆到底是怎样的人?

三国时期,华歆是魏国一位重要人物。在魏明帝时期,华歆官至太尉。但后世对华歆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小说形象不具备参考价值

《三国演义》中,华歆是一名政治奸细,专门帮着曹操干些见不得光的勾当。但这主要是因为小说的价值观需要,一定要让华歆做一个恶人。所以小说里对华歆的评价并不值得参考。

《世说新语》中“割席分坐”的故事让世人对华歆的认识更加复杂

《世说新语》中,对于华歆“割席分坐”一事的记载,让这个人物又多了几分复杂性,导致后世对其评述的争议不断。

下面就详细聊聊“割席分坐”一事。

以前,华歆和管宁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挚友。有一天,两人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忙着锄地。就在他们平静的耕作中,地上突然闪现出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管宁看也不看一眼,仿佛那金子不过是路边的普通石头,继续他的耕作。而华歆则是另一番景象,他立刻弯腰捡起那金子,可当他偷眼看到管宁那淡定的神情后,心中一紧,随手又将金子扔回了泥土中,默默离开了现场。

同样的一幕也在另一天上演。这次,两人正坐在一张席子上认真读书,当华丽的车队缓缓驶过门前时,管宁依旧专心致志地埋头书页,仿佛外界的纷扰与他无关。而华歆却被那阵阵车轮声吸引,扔下手中的书本,跑到门外观望。这一次,管宁再也忍不住,他沉默地从席子中间割了一刀,两半席子,代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冷静地告诉华歆:“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这件事成了两人友谊的终结,也成了后世评说品格与选择的一段佳话。华歆的行为显露出他对名利的渴望,而管宁的坚持则体现了他对道德的严守。

管宁的举动,也许是他个人对华歆人格的一种否定,他通过割席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行为,表明了两人世界观的根本差异。

但换个角度,华歆的好奇和对外界的关注,在现代看来或许也是一种开放和进取的态度。不过,在古代儒家重道德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行为却被视为对传统价值观的背离,从而给他的公众形象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这段割席分坐的故事,既展示了他个性中的某些弱点,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行为的严格道德要求,甚至有点古代版道德绑架的意味。

华歆的形象虽然因这个故事而变得复杂,但他的一生和所做的选择,也提醒了后人在评价一个人时要更加全面和细致,不能通过这件事就证明华歆是个逐利的小人。

《三国志》中,陈寿对华歆的评价是一位素来清廉的好官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华歆是“清纯德素”的典范,乃“一时之俊伟”,从曹丕称帝时期,“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说白了,就是个清心寡欲,低调实干,不爱折腾的好官员。他在朝堂上的表现也正直,多次反对无谓的战争,这分明就是个以民为本的好政策嘛!

同样,曹植也评价他“清素寡欲,聪敏特达”,这也强调了华歆的品德和才能。

所以,如果只看史料记载,华歆并非一个阴狠和爱财的小人,而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清正廉洁,值得尊敬的君子。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296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