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七十 魏纪二读记

本卷记公元223-227凡五年事

一、白帝城托孤。

刘备夷陵之战被陆逊击败后,倍受打击,兵退白帝城,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公元 223年二月,刘备在白帝城病笃。于是,召诸葛亮从成都赶来,嘱以后事,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太子可以辅佐,辅之;如其不才,您可以取代他。诸葛亮涕泣说:“我会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以死相报!”刘备又下诏给太子刘禅:“人活五十而死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活了六十多岁,还有什么遗憾,只是挂念你们兄弟。你们要努力,再努力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你和丞相处事,对待他要象父亲一样。”四月,刘备病逝于永安,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尊为昭烈皇帝。

“白帝城托孤”这个事件背后含义深远,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极高信任和期望,同时,也是对蜀汉政权未来的深谋远虑。于是也便有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闻名于后世的《前、后出师表》。

二、“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杨颙谏诸葛亮。

太子刘禅即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于是精简官职,修订法制,向百官发文告,要求大家治理政务要集思广益。不要因为一些小小的隔阂而彼此疏远,从而无法听到不同的意见。只有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同“弃敝履而获珠玉”即如同扔掉破草鞋而获得珠玉一样。

诸葛亮自感托孤之重,勤政克俭,事无巨细,都尽亲躬。曾经亲自核对登记书册,主薄杨颙直接进入他的办公室劝谏说:“治理国家应当有一定的体制,上下级之间的工作不可互相干扰。请允许我用治家之道来给您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主人,派男仆从事农耕,女仆生火烧饭,雄鸡负责报时,狗负责看家防盗,牛拉重载,马驰远途。家里的各种工作都没有荒废,所要求的都能满足,主人从容无忧,吃喝无虑。忽然有一天,主人想亲自去做所有的活儿不再托付任务;使自己的身体劳累,为做这些琐碎的事情累得精疲神衰,最终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如仆人和鸡狗吗?这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之行之,谓之大夫。’即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卿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他们都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现在您治理国家,竟亲自核对登记书册整天忙得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听后表示认错并感激他。后来杨颙去世时,诸葛亮流了三天眼泪。”

杨颙谏诸葛亮这一章节,在《三国演义》中被移至诸葛亮北伐病重,仍然夜以继日地批阅公文,杨颙入室进谏,诸葛亮不听规劝,极大地渲染了诸葛亮为了国家鞠躬尽瘁之情致。

三、月旦评。

月旦评,是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或者“月旦品”。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这一项活动在汝南一代形成风气,参与的人相当多,影响也非常大,甚至到了后来月旦评逐渐成为名士们品评人物的代名词。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其影响力甚至都让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都感到忌惮和折服,当时袁绍回到汝南为了给许邵一个好印象,一贯讲究排场的袁绍都将这些奢靡之物全部收拢,仅仅轻车简行。而后来的北方霸主曹操当初为了求取许邵的一个品评,千方百计,甚至不惜用胁迫等无赖方式。许劭不得已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月旦评开启了品评人物之先河,为当时选人用人提供了借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暨艳做吴国的选部尚书时,喜欢议论朝政,弹劾百官,审查三署郎官特别严格,所有高官几乎都被降职,甚至被连降数级,能保住原来官位的,十不及一;把一些贪鄙志亏的小人,安插在军队各部,以揭发别人的隐私并加以夸大,来显示自己处罚得当。陆逊的兄弟陆冒写信劝他:圣贤的人都“嘉善矜愚,忘过记功,以成美化”。方今正是王业始建,弃瑕录用之时,如果非要在善恶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仿效汝南颍川人许邵的做法,每月初品评人物,固然可以改变风俗,申明教化,但目前恐怕很难推行。应该远学孔子的泛爱,近效郭泰的宽厚容人,这才有益于统一大业。”然而,暨艳听不进去规劝,惹得怨愤盈路,终被告发,治罪自杀。

四、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诸葛亮到达南中,征讨叛乱,斩杀雍闿和高定,孟获深得当地汉人和夷族的信赖,收拾雍闿残部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想要收服孟获,在生擒他之后,让他参观了蜀军的战营,问他:“这样的军队如何?”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遭到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观你们的军营战阵,如果贵军只是这样的军队,我一定能轻易取胜。”诸葛亮笑了笑,将孟获释放,要他再战。前后把孟获放回七次,又生擒七次。最后诸葛亮仍将孟获释放,孟获却不再走了,对诸葛亮说:“您有天威!南部的人不会再反叛了。

“七擒孟获”在历史上是没有直接的记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得头头是道,根本就是小说渲染需要,目的是为了神化诸葛亮。

五、割席断义。

魏明帝时,华歆为太尉,华歆病重,欲让位于管宁,明帝不同意。后征调管宁为光禄大天,安排象对待朝延大臣一样礼仪及车驾护送管宁,管宁都都拒不应召。

在《世说新语》中有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看了看,然后扔了出去。

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这个故事褒扬了管宁的高尚品德,批评了华歆的贪慕富贵。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华歆并非真小人,管宁确是真君子!管宁之于三国,在王夫之、钱穆这样的史学大家看来,是超脱世事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

钱穆则在其《国史大纲》中则评价:管宁为一草野人物,虽乱世,使社会得保留一完人。则此社会终未全坏,尚有将来之后望。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39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