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阅读打卡(第149天)

第二章    爱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微小瞬间

《想我的母亲》梁实秋

文章讲述自己母亲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母亲的心疼和敬意。

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我写过一些杂忆的文字,不曾写过我的母亲,因为关于这个题目我不敢轻易下笔。女士逼我写几句话,辞不获已,谨先略述二三小事以应,然已临文不胜风木之悲。

梁实秋的父亲是个美食家,母亲也做得一手好菜,他从小就在吃的氛围里熏陶成长,因此,他也是个热衷于美食的吃货。

梁实秋对于美食的追求,体现在一个“馋”字。

在他看来,因为喜欢某一种食物,于是大吃特吃,这不是馋,是饕餮相。真正的馋,是对食物品质的追求,最需要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品味。

梁实秋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小时候他和哥哥一起上学,学校门口有一个小摊售卖糯米藕。糯米藕切片后装盘,再撒上红糖汁和玫瑰木樨,样子实在令人垂涎欲滴。

无奈兄弟俩没有零钱购买眼前的美食,两人当即决定先饿一天,用两天的早饭钱,来换取一份色味俱佳的糯米藕。那种软糯香甜的口感,成了梁实秋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对美食的馋,不只是入口时的美味,还在于它留给你的那份记忆,以及你对待它的那份心意。

抗战期间,梁实秋身处后方,依然无时无刻都在想念家乡的美食。特别是北平羊头肉的风味,他馋了七八年。

后来梁实秋回到北京,在某个冬夜里听到屋外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心里的馋虫立刻活跃起来。他立刻把小贩唤进门,让他为自己片一盘薄薄的羊头肉,并撒上椒盐。然后钻进被窝里,慢慢品尝这久违的美味,不知不觉进入梦乡,十分满足地解了馋。

馋,是一种境界,更是对美食最顶级的尊重。

人生虽有百忧,美食可解千愁。美食永远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它满足我们味蕾的同时,也治愈了我们内心的孤独和忧闷,让我们在俗世间寻得一份安宁和清欢。

因此,如果你感到生活百无聊赖,不妨试着从美食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以一颗吃货的心尝得人间烟火的可贵。

在梁实秋的心中,母亲具有极高的分量。父亲曾对他说,这个大家庭之所以成为一个家,几个孩子之所以能成才,全靠母亲的辛劳维护。

在梁实秋的记忆中,母亲是温暖的。他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童年时兄弟姐妹几个睡大炕,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但刚睡觉时被褥还是冰凉的。

母亲便在他们几个钻进被窝后,一个个地帮他们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这样外面的风进不去,被窝很快暖和起来,兄弟姐妹几个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梁实秋觉得,母亲塞棉被的手就像暖炉,带给自己无可言说的温暖和舒适,让自己几十年后想起来还是快乐的。

梁先生对母亲的怀念,不仅仅是被窝里的温暖,还有母亲牌的美味。

他十四岁到清华上学后,每星期只能回家一天。于是每次回家,母亲都亲自为他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这是他最爱吃的一道菜。在梁实秋心里,母亲做的这道菜饱含着她对自己的爱和温柔,是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出的美味。

母亲晚年喜欢京剧,但梁实秋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抽不出时间陪她听戏,这成了他日后回忆起母亲时深感后悔的一件事。

更遗憾的是,梁实秋还曾与家人音讯中断,直到三十多年后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已去世,享寿九十岁。对梁实秋而言,作为儿子,无法尽到为父母养生送死之责,满心惭愧。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时常把“下一次”挂在嘴边,却在一次次的蹉跎中留下无尽的遗憾。

时光匆匆流逝,父母慢慢变老。不要让“来不及”成为现实的悲剧,也别将孝心寄给未知的明天。在每一个可把控的当下,多点时间陪伴和孝顺父母,才是给予父母实实在在的幸福。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75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