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前夜》4:遗诏争夺战
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继续聊吴鹏的《盛世前夜》。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唐中宗的突然暴毙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了机会,早已开始主动结交万骑军官和士兵的李隆基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铲除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迫切的需要找到一个政治盟友,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的父亲李旦,另一个是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但是李隆基却选择了太平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别说我们有这个疑问,即便是当时,李隆基身边也有人问了他这个问题,李隆基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说:“我们提着脑袋搞政变,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搞成功了功劳是相王的,搞不成功则成仁,不能让相王受到牵连。如果请相王审批政变计划,那就会将相王置于危险境地,毕竟从前两次政变的历史经验看,神龙政变成功了,景龙政变失败了,谁也不能确保咱们这次政变一定成功。另外,相王批准政变计划还好,如果相王反对政变,甚至要大义灭亲,那我们就彻底玩完了!”解释完之后,李隆基要求内部成员不得对相王透露半点风声。
李隆基这番话其实根本就经不起推敲,你想,你是相王的儿子,你发动政变,不管你事先有没有将计划告诉相王,只要政变发生,相王就不可能撇清干系,你觉得韦皇后会相信相王毫不知情吗?怎么可能!
所以啊,李隆基之所以选择对相王封锁政变消息,不谋求父亲的政治支持,不是怕牵连父亲,不是因为仁孝,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这就牵涉到李隆基发动政变的真实缘由。李隆基确实要挽救大唐社稷于危难之中,但这仅仅是目的之一,他更远大的理想和更根本的目的,是要当大唐之主,要以相王三子的身份逆袭,越过中宗之子温王李重茂、父亲相王李旦、大哥李成器这三个比他更有资格当皇帝的人,逆袭成为皇帝。
可是从身份资历上看,李隆基没有任何资格和可能当皇帝。即使父亲相王成为皇帝,他也不可能当上太子接班。这不仅因为他在血缘上仅仅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且是庶出,更因为他在宗法上根本就不是相王的儿子,而是李旦的大哥也就是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原太子李弘的儿子。之前聊《狄仁杰真相》的时候我讲过,李弘24岁的时候就被武则天害死了,他死的时候没有子嗣,所以后来武则天就把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过继给已经去世十余年的李弘,承继香火。此后史料中没有李隆基归宗李旦的记载,可见他在宗法上早已与李旦脱离关系,进入李弘一脉。因此,从宗法上看,李隆基并不是李旦的儿子。即使将来李旦让李隆基认祖归宗,以他庶出第三子的身份,也根本没有在和平状态下越过大哥嫡长子李成器继承皇位的任何可能。
李隆基要挽救社稷拯救朝廷,自然不能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能白忙活一场,他要为自己的皇位而奋斗。如果事先禀告相王,父亲不从甚至大义灭亲,自己立刻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相王认同政变计划,那就会夺走政变的领导权,甚至会让李成器获得政变的指挥权,那样李隆基就彻底从政变的领导者沦为执行者,而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跟班。政变失败,他不免一死。政变成功,上台的是父亲和大哥,他不但拿不到更多东西,反而会被父兄猜忌。而且,就算不主动去争取父亲支持,李隆基照样可以借用相王的影响力。毕竟他是相王的儿子,打着相王的旗号办事,别人总会给他三分薄面。如此,事先禀告无益于政变发动和个人前程,不禀告也不妨碍借用父亲的影响力招兵买马,李隆基何苦去请父王审批政变计划呢?
所以,李隆基要为自己夺权铺平道路,就不能搬来父亲和大哥这两只拦路虎,不能主动谋求相王的支持,而是寻求李唐皇室的另一中坚力量——姑姑太平公主的援助。
而太平公主也早就看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不顺眼了,所以立马就和大侄子李隆基结成了同盟,但太平公主反对发动政变,原因很简单,现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还没有表现出任何想篡位的意思,发动政变风险又太大,所以咱们现在需要先进行合法斗争,唐中宗暴毙,咱们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争夺中宗遗诏的起草权。太平公主的这个方法确实很稳妥,因为有机会参与遗诏起草的上官婉儿早已投靠了她,只要她们能够掌握住遗诏,就可以有效压制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但是这样做就算能成功,恐怕李隆基也会和皇位无缘,可是李隆基现在的势力太小,就算他再不情愿,也只能同意太平公主的方案。
现在我们再把视角拉回到宫中,看看韦皇后在忙什么。
你还别说,韦皇后真的是挺忙的,唐中宗驾崩后,韦皇后先是竭力封锁中宗死讯,然后又以商议军国重事为由,将所有在京宰相全部召进宫。其目的一是把宰相班子事实上软禁起来,避免部分宰相不与自己保持一致,擅自行事;二是让宰相班子亲自主持诏书起草,以便进行后续安排。
韦皇后知道李隆基早就开始笼络禁军了,所以她赶紧下令,从各地调发五万府兵进驻长安。进京驻防的五万府兵的统领全是韦皇后的人。军队布置完毕后,长安街面的治安事务也要抓在手里,韦家时任中书舍人的韦元徼负责巡察街市。
其次是看住中宗长子谯王李重福,避免他得知中宗驾崩的消息后,以大行皇帝长子的身份提出继位要求。韦皇后派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人率五百兵马星夜急行,赶赴均州加强对李重福的监控。
再次是加强对东都洛阳的掌控。韦皇后任命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为宰相,同时充任东都留守。裴谈在大理寺任职时不惜和同僚决裂,也要坚决支持中宗、韦皇后对张柬之等人的打压,可以认为是韦皇后一派。张锡是老臣,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当过宰相,后因贪赃差点被处死。中宗二次登基后,让张锡复出为工部尚书,他对中宗和韦皇后应该有感恩之情。派裴谈和张锡去洛阳镇守,足以让韦皇后放心。
最后是充实宰相班子。任命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岑羲、吏部副长官吏部侍郎崔湜三人为宰相。其中岑羲作风较为正派,李重俊景龙政变失败后,有人在中宗和韦皇后的默许下要将案子往相王身上扯,是岑羲密申保护相王。张嘉福、崔湜属于从武三思阵营转投韦皇后的势力,且崔湜和上官婉儿关系密切,是其情人。韦皇后任命这三人为相,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自身、相王、上官婉儿三方的政治需求。可见韦皇后在当时的权力格局中并没有形成政治上的压倒性优势,必须与他人分一杯羹,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掌控朝政。
这一系列安排做好之后,韦皇后回到后宫,太平公主早已在这里等她了。一场遗诏争夺战就此拉开序幕。
唐中宗突然驾崩,韦皇后和太平公主都知道这个遗诏对自己的意义,所以在遗诏问题上两个人都不肯让步,韦皇后坚持由自己主导起草,毕竟以她的政治头脑,应该明白中宗遗诏是确立她执政合法性的最大法理依据。太平公主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也坚持由自己主导遗诏起草工作。姑嫂俩吵得不可开交。
就在韦皇后与太平公主争执不下之时,上官婉儿出现了,这显然是太平公主早就安排好的,上官婉儿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说遗诏可以由自己和太平公主代劳起草,但最后的审核把关权归韦皇后。这下韦皇后和太平公主都再没说什么,于是就这么定了。
太平公主当然会同意,上官婉儿本来就跟她是一伙儿的,这本身就是她们计划的一部分,而韦皇后之所以会同意,有三个原因:
第一,上官婉儿草诏的权力是中宗授予的,具有合法性,她不能剥夺;
第二,她自认以皇后的身份能有效控御上官婉儿;
第三,她保有遗诏的最后审定权,不怕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玩什么花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联合起草的中宗遗诏,主要内容有三条:
一是选立中宗接班人,册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
二是韦皇后辅佐李重茂执掌政事。
这两个决定都对韦皇后有利,因为李重茂这个时候才14岁,韦皇后现在是皇太后,控制他还是很容易的,而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就是要用前两个有利条件消除韦皇后的戒心,让她接受第三个决定,那才是她们的图穷匕见。
第三条就是请相王李旦在外朝以皇帝叔父和皇室代表的身份参谋政事。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认为,外朝由相王李旦全权做主,内朝有她们制约韦皇后,可以确保朝廷和最高决策权牢牢掌握在李唐皇室手中。但她们的这点小算盘怎么可能瞒得过韦皇后的眼睛?
韦皇后看穿了她们的心思,但是又不好直接反对,所以就表示原则上同意,但还得召集宰相重臣集体讨论,这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如此关系朝廷大局的事情,不能由咱们三个妇道人家就这么嘀嘀咕咕决定了,要听听宰相们怎么说。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见韦皇后说得如此冠冕堂皇,只能同意,但心里应该不由得滑过一丝担心。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担心是对的,论对宰相班子的掌控和影响,她们远不如在朝中布局已久、树大根深的韦皇后。中宗遗诏起草完毕后,韦皇后主持召开了一个重臣会议,参与的19位重臣有韦皇后的基本盘亲信,有归附韦皇后的原武氏势力,有倾向于李唐皇室的元老,也有立场摇摆不定的中间人物。虽然基本上代表了各方力量,但韦皇后的支持者在其中居于绝大多数,故她才有底气以重臣会议集体决策的形式讨论遗诏,确保皇位继承和权力执掌平稳过渡。毕竟只要力量对比于我有利,不管开什么会都能得出想要的会议结论、做出想要的集体决定。
更关键的是,这19人名单中并没有相王李旦,这就排除了万一相王到场,部分重臣碍于情面,政治立场可能会出现反复摇摆的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议节奏牢牢控制在韦皇后手中。而且在会前,韦皇后的铁杆支持者宗楚客、韦温等人还召开了小范围的秘密会议以统一思想。宗楚客看到遗诏中相王辅政的内容后,秘密提醒韦温:我看遗诏中“相王辅政”这条,在理论上似乎行不通,不符合我大唐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礼仪价值观。相王是中宗的弟弟,是皇后的小叔子;皇后是中宗的妻子,是相王的嫂子。《礼记》里面就明确说过嫂子和小叔子之间不能随便过多交流。朝廷各项事务繁杂,皇后和相王同时辅政,肯定要就各项重大决策进行商议,“听朝之际”,男女之间你来我往,成何体统,怎么做天下人的表率!
宗楚客表面上是指出“嫂叔不通问”的传统礼制,实际上是提醒韦温,相王辅政会损害韦皇后的执政地位,会对韦家权势形成制约。韦温心领神会,随后就在重臣会议上率领忠于韦皇后的重臣,集体请韦皇后临朝听政,对朝廷所有重大行动下最后决定,同时罢免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的权力。
这个时候,忠于李唐且曾在李旦相王府任职的宰相苏瑰听不下去了,他坚决反对,却遭到了韦温、宗楚客的怒斥,独木难支的苏瑰最终败下阵来,不再坚持己见。
就这样,宗楚客和韦温三言两语,就把相王李旦的辅政地位给忽悠没了。按照重臣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宗遗诏,相王李旦担任没有任何实权的虚职太子太师。如此,李唐皇室成员在新皇登基后,没有任何与闻政事的权力,彻底被边缘化,沦为案板上的鱼肉,任由韦家人生杀予夺。
同时这也意味着,太平公主想要的和平夺权彻底失败,现在要想保卫李唐江山,就只有武装政变这一条路了。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局势,少帝即位,韦皇后临朝听政,可这个少帝并不是韦皇后的亲生儿子,更要命的是,韦皇后的侄子也全都死了,这是咋回事儿呢?当年李显要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被武则天以此为理由废了皇位,韦玄贞也被贬到了岭南,在岭南韦玄贞没多久就死了,后来当地的蛮人部落酋长想娶韦玄贞的两个女儿,遭到了韦玄贞妻子的拒绝,结果酋长一气之下,竟然将韦玄贞的四个儿子全部杀害,这就导致韦皇后没有了侄子,所以她也不能立韦氏侄子为帝,所以基本可以想见,韦皇后将来肯定是会废了少帝的,那废了少帝之后立谁呢?当然是立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了,而我之前说了,安乐公主的丈夫正是武家子弟武延秀,所以安乐公主如果驾崩,肯定会将皇位传给她和武延秀的亲生子女。而武延秀和安乐公主的子女肯定姓武,这等于武家子弟和武周政权借安乐公主还魂。天下江山不再姓李,而是姓武!这样的事情是李唐皇族绝对不能容忍的,而且你可以想见,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既然要这么做,自然不会放过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所以对于太平公主来说,武装政变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必须尽快发动,这个时候,她就想起了自己的侄子李隆基。
我前面说了,李隆基虽然在极力结交禁军,但毕竟实力有限,所以就算要发动政变,也没有太大的把握,可就在这个时候,竟然有人主动投奔李隆基了,而且还是从韦皇后的阵营中反叛过来的,那么,李隆基能够发动政变,成功铲除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吗?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狄仁杰真相》,于赓哲著;
2.《盛世前夜》,吴鹏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