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深入一层(五)

...描述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永远不能代替为实际创造这种效果而付出的令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实操是唯一的、真正的训练。~《实践论》?

积极倾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聆听别人所说的话,并通过姿势、眼神接触和非语言信号(比如微笑、点头等)来表明你在仔细倾听。

◉ 不要打断别人,要让别人把话说完,同时尝试尽量充分地理解他们,而不是用“嗯”“啊”填补话语间隙。

◉ 如果你感到困惑,可以问一些具体的问题来明确你的理解;或者提问开放式问题,让别人详细阐述他们的想法。

◉ 在别人发表完意见之后,总结你对他们的理解,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让他们纠正你错误的地方并做出补充。

~思考一下,以上四点,我做得到位么?我认为基本上做到了,但毕竟谈话是艺术,绝对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强调建设性的批评,其重点并不是“你的发言这里或者那里有问题”,而是“我认为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把它做得更好”。~非常理性的态度。

关于数字:别让统计数据骗了

数据的“可变性”:

◉ 几乎所有的统计数据都不足以反映我们想要讨论的现实情况。

◉ 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现实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差距。

对数据的“理解”:

◉ 有的数据都是被“做”出来的,而不是被“找”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数据的形成过程,就很有可能陷入统计陷阱。

◉ “明智的公开形式”要求数据应该可获得、可理解、可评估和可使用。

◉ 所有的统计数据都不足以反映我们想要讨论的现实情况,因此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现实与其统计描述之间的差距。

关于技术:

作者认为:

对于技术认识的谬误,也许最有害的一条就是“工具是中立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使用它们”。这看似在传播常识和建立个人责任,但实际上是一种欺骗。我想说的是,关于技术我们最应该牢记在心的一条是:不存在所谓的中立系统或工具。

不要相信技术中立论。要评估系统和技术的特定功能:它们促进或约束人类的哪些行为和态度,它们对应着哪些观点,技术的受益者是谁,使用或拒绝该技术会有什么后果。

~值得商榷。和我平时的认知不同,我再琢磨下。

没有什么“副作用”,所有这些都只是“作用”而已。

~说得好!

机器擅长提供答案,其运算能力也远超人类,但只有人才能从世界中提炼出问题。

所有重要的思考,包括理解以及评估目的和影响,只能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中。

~人类大脑真的不会被AI代替么?但愿。

《清晰思考》正文阅读,完。

2023.6.27于北京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40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