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生活的变迁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是群居生活的动物,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小时候,所居住的村庄里,一家一栋楼房,邻居之间最少也会相隔十几米,彼此间的关系很自然,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常态化地相互串门。

然而,如今的高楼大厦中,邻居之间可能只相隔几米,居住密集度非常高,但心灵的距离却仿佛隔了条银河,我家在目前的小区已住好几年,楼上楼下至今不认识,好像都没见过,与对面邻居相互会送点吃食,仅限于此,但和身边其他对门邻居相比,已经算得上关系密切。大家有一种统一认知:突然串门是越界行为,影响别人生活,很不礼貌,会被嫌弃。

所以物理距离的缩短,并未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密,反而让邻里关系变得疏离。

过去,人们热情好客,诚实守信、互帮互助是社会的普遍美德。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和防备。外出旅游时,如果没遇到宰客,那已是万幸,遇到热情好客的本地人,那绝对是让人无比意外的事情。

更不用说,如果现在你去往某一城市,敲某一户陌生人的门,对方可能门都不开,直接隔着门问话,即便开了门,也许就打开一个缝隙,主人卡在门口,给你展示一脸蒙圈的表情,一秒之内,外加一双充满疑惑和戒备的眼睛。

之前做志愿者,负责找两个楼栋的居民填一些资料,一户一户敲门,体验下来,印象深刻。但更无力的是,我非常理解这些居民的反应,因为换做是我,态度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平时在外遇到陌生人问话,我也是会首先担心对方是不是骗子,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纯真的心态已很难保留。

在育儿方面,小时候,我妈妈有事要出去半天,会随便找个邻居阿姨帮忙照顾下我,那时,身边所有小孩几乎都是在邻里间自由成长的,相互知根知底。

而现在,育儿好像变得高度私人化的事情,成为小家庭甚至母亲一人的职责,如果家长不在,孩子是不该去找邻居玩的,因为这样会给人添麻烦。因此,现在的小孩下课早而家长下班晚,这么两、三个小时,成为了无数双职工家庭头疼的大难题。

这种私人化,在人类历史上也应该是一个例外,过去经常可以听到"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类话语,如今的儿童听到这种言语,必定会觉得非常奇怪且无法理解。

别说吃百家饭,目前我女儿一个人坐电梯下所住楼栋都不敢,而作为家长,我们也是不允许的。因为隔壁小区有过差一点点小孩被人贩子抢走的真实事件,但从某一角度来说,这明显是对小孩的过度保护,有观点说会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具体是什么,不了解,但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小孩的成长肯定是不好的。会因此深感困惑,可只要独自出了家门,小孩的安全就处于失控的境地,这是当前社会的现实,毕竟各家管好各家娃,否则后果自负,是毋庸置疑的事。

尽管环境变化让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但人类对群体归属感的需求却依然强烈。

过去,一家人甚至邻居们会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分享剧情的喜怒哀乐。而现在,人均手机或电视,可以独自观看节目,但这样看剧会感到孤独,弹幕功能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独自看剧的孤独感,成为一种新的群体互动方式。

在线下生活中难以获取的群体归属感,在线上社区中得到了弥补。然而,这种群体归属感往往是建立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之上,缺乏真实性和稳定性,而且有时候甚至导致缺乏理智盲目跟风,像现在突然有个话题爆火,很多人立马站队,这也许是内心渴望获得群体归属感,导致的盲从。

过去与现在相比,科技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尤其是物质方面日益丰富,但同时,以往有些好的特性也慢慢不见了踪迹。

但一切改变人类都会慢慢习惯,实在无法习惯的,也必定会以改头换面的形式或方式重新出现,这就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41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