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乡党哥杨建印的另一本小说《那年那月》,迫不及待地想抒发一下感慨。

那年那月

端午节参加长安区作协在海莲寺举办的“粽香长安,诗意海莲”活动时,收到杨建印兄长的书籍《那年那月》,我利用上班空隙一直在读,有时被他的故事情节深深感动,不得不起来在办公室度两步。

杨建印兄的小说读起来很亲切,作品中的民俗、节令及人物的对话,我都很熟悉。小说叙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及以后的城乡故事,涉及家庭、婚姻及男女交往,这些我也不陌生,遂能引起联想和共鸣。

小说的格调是朴素的,含有泥土的气息。语言多用方言,然而也不失提炼的努力和典雅。线条流畅,情感饱满,生活细节颇有味道。我们是同乡,闾里相望,所以小说读起来很亲切,同时也感慨万千。

在小说里他写出普通人——妈妈,对于她生活在沧桑岁月中所遭遇的人间疾苦——家庭、婚姻、生活等感情纠葛,尤其妈妈内心博大、勤劳而坚毅性格的成功塑造,在故事里却留下那个时代许多无法摆脱的现实、理想与前途,给人们最终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回忆。

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妈妈在父亲的被服厂做临时工的描写,年轻的妈妈也是漂亮的女子,吸引着异性的眼球。

尤其是妈妈从来都没有妆扮过自己,就是穿着爸爸亲手做的新大襟衣裳,手扣子也是爸爸教会她,而自己亲手挽好后,用针线缝上的蓝花布衫;梳理着两条长辫子,麦色的肌肤,俊俏的脸庞,能映出山水云彩的一对眸光,柳叶眉,婉婷细腰,手脚麻利,见人先送个微笑;来至乡下的村姑,融于都市丽人中,一点不俗气,还有点蜻蜓点水之效果,常惹得周围的青年异性,回眸偷偷地观赏。

后来因为奶奶不同意母亲留在被服厂做工,迫不得已回到农村,六十年代缺衣少食,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受尽了艰难。

苦日子快到头了,母亲却病倒了,岁月的沧桑在妈妈的脸上,留下沟沟壑壑的痕迹。那个曾经漂亮的年轻女子被生活的岁月碾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婆婆。

《那年那月》还写了作者在长安一中高七六级四班同学的故事。其中有我的本家哥哥建武兄,也有邻村乡党余汉。

我的哥哥建武,高中毕业后参军,后专业到中国银行工作,兢兢业业一辈子,直到退休。如今哥哥经常背一架摄像机,出入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余汉一生是个传奇人物,在校时,就是个活泼好动的帅气男,毕业后入伍当兵几年,使他的精气神,更加完美、充盈;改革开放后,由于他的智慧和胆识,又在艰难生存的民营企业中,横竖打拚数十年,在我们那十里八村,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最早拥有奥迪A6的私家车,最早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屋,名下资产保守点说,也是六七位数。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弃农经商,最早走出那片养育他的桑梓故土,把自己的公司,打造得有声有色。

后来,与结发妻子离婚,与公司年轻的会记结合,后又遭遇公司业务不景气、喝酒导致身患疾病,最后只能在康复医院恢复身体。

当年那个帅气、着装讲究,注重修饰的帅男变成了坐轮椅,鼻涕泗横流,眼泪满面止不住,嘴里发出“呀呀”的男人……

男人呀男人,发迹后,千万不要背弃结发妻子。

作者所写故事人物活灵活现,每个影子都源于生活的真实再现,并通过艺术的雕饰而变成一份难忘的岁月史迹。

感谢杨建印兄长给读者奉献的一部难得的佳作。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429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