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格局特别篇2
第3阶段:自主规划时间
时间饼就像一个披萨饼,是圆的。孩子吃披萨饼的时候,都会叫妈妈给他切,对吧?切等份。刚开始,我把这个时间饼切成四块,上边的两块基本上都是睡觉,下边一块是上午,左边一块是下午,那孩子不就对时间有了概念了,对吗?
然后我就会让他把时间再切小一点,睡完觉起来要吃饭、吃完饭要活动、要做什么活动,我都让他一块一块地画上去,画颜色、画图案。他要读书,他就会去画一本书;他要游戏,他会去画一个打鼓的或者是玩沙的图像。这样他就慢慢看见了时间。那这个就是在引导孩子,从具象的看到时间,往抽象的时钟上的一二三四过渡。
做这个时间饼还有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他看着这个饼,看到自己在吃饭的这段时间里,前边做了什么,后边将要做什么,他就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具象的画像给它连接起来。其实时间是不能停止的,时间是连贯的,通过画这个时间饼,孩子就明白了,时间是这么流着、走着,一点一点过去的。
03幼小衔接:解决坡度效应
好了,讲完了在学前阶段,我们要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具象的时间,然后慢慢地植入到孩子的生活里,那接下来我们想说说幼小衔接做点什么。
幼小衔接突出的行为问题,就是坡度效应。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入学的时候都会抱怨说:“我的孩子在家里很好,怎么一到学校就被老师批评了呢?”而老师大部分的批评,都是围绕着纪律问题,还有就是磨蹭、拖拉、对时间没有概念。
那我们来讲讲坡度效应。坡度效应基本上就是说一个孩子正常走路的速度是这样的,他奔跑奔得很好,可是你把坡度一改,有了角度以后,就变成攀爬的动作了。这个时候,他的速度就会不自觉地降下来。也就是说,他平时好的行为,慢慢地就会减弱,所以就会出现被老师批评或者不满意的现象。
那如何应对坡度效应呢?其实关键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在幼小衔接的那个阶段,好好地培养孩子的习惯,也就是外在的秩序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为什么为孩子建立好的习惯,比直接灌输知识更重要呢?因为心理学发现,一个人的行为95%受习惯主宰,也就是说,你不用盯孩子,你只要帮他把习惯做好了,孩子离开了家,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他就会知道,他的习惯是这样的,他就会这样做。
二、小学阶段的时间观养育
01拖延问题
进入小学阶段,我们的孩子又要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做作业。
如何掌控做作业的时间?我想提醒家长,我们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在小学是很普遍的,而且是应该好好地去理解他们的。那要怎么帮助他们消灭拖拉,能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作业呢?我在书里也教了大家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要为作业做分类。也就是说,不管拿到什么样的作业、什么样的活动,我们先带领孩子做一个分类,今天我们要完成哪三件事,我们可以用小纸条给他贴一贴。
第二个方法就是,贴完以后,我们又要和孩子一起来分析一下,今天我们想先做哪一件事,是先做手工游戏呢,是先做手工绘画呢,还是先做算数,还是先默字。这样的一个次序做完以后,孩子就有了概念,我先开始做这件事,做完了,我再做下一件事。
第三个方法就是按照时间饼的次序来做活动,所以它是一个具象的安排了。
好,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当你知道了具象的安排之后,我们要如何从计划走向执行,这当中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我给你讲个案例,有一个三年级男孩的妈妈来找我说,她的儿子这个周末发生了一个小问题。这位妈妈跟孩子谈了一个话,她说:“你已经三年级了,要好好读书。”孩子说:“妈妈,我向你保证,我好好读书,我一定做一个好孩子。”那妈妈就说:“那你现在开始,好好地去做你的功课。”她说:“孩子看着我,突然哭起来了。他说:‘妈妈,我知道我要好好学习,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妈妈来问我,她说:“他既然知道好好学习,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做呢?”这就是从计划到行动中间那一块不知道怎么做,也就是孩子不知道如何开始。
因此在《时间的格局》里,我为陪伴孩子做计划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把它称为雏形阶段,也就是要从非常简单的事做起,这个阶段就是一年级到三年级。
孩子回家了,我们不要急着说:“时间没有了,你快去做作业。”你可以让他先吃一点点心,吃点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做一张表,很简单,哪怕有一个黑板,可以让他写出来,接下来有哪几件事要做。
然后我们再跟他讲一讲,每一件事大概要花的时间是多少,我们带领他慢慢地做练习。
最后,一定要让他按照这个做出来的顺序,去把每一件事做完。他很有可能超时了,不重要,他也有可能延迟了,也不重要。主要是他有一个概念,每一件事他有一个顺序,每一件事有一定的时间的安排。我现在超了,我超了几分钟?
这样一个计划叫什么呢?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惯例表。惯例表一定要做得越细越好,为什么呢?因为时间变得越细,孩子就越明白,现在我要做什么了,就不会出现刚才那个三年级的孩子说“我想好好学习,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开始”的情况。
那接下来我们的引导目标,就是要在八岁到十岁之间,教会孩子自己做学习的策略,这会提高效率。十到十二岁,就要让孩子独立做作业,不能再站在他旁边督促、唠叨、打断,甚至打骂。
第二阶段,到了小学的高年级,也就是四年级到六年级,刚才我说了,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地做作业。那什么叫独立地做作业?也就是他要学习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安排活动,那就是要学习做学习进程表。
学习进程表比惯例表又要多一些维度,所以更难了。我们要把学习的类目写出来,然后我们要把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到什么时候结束,给它写出来。还有我们要教会孩子去思考,哪个优先,哪个晚一点,我们要引导孩子建立起要事优先的意识。
那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四象限的小工具。
时间四象限
第一象限是重要且紧急的,第二象限是重要但是不紧急的,然后第三象限是不重要但是紧急的,然后第四象限是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这个四象限,我建议大家可以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一次遇到要选择的时候,就让孩子去看一看,我到底应该先做哪一样,这就是在教孩子学习的策略。
那到了第三阶段,更高级了,这个计划要做的,不只是今天的或者这一周的,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一个比较中期的,相对于今天和这一周更长的一个计划。然后我们做完这个计划之后、执行完以后,还要做评估,要看看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或者有待于提高的是什么。
有没有看到,做计划也是分年龄、分阶段的,从容易、短小到难,到不同的维度,这个维度是跟时间挂钩的。
最后我要跟大家提醒一点,无论是做惯例表,还是做学习进程表,我们都不能拿这个工具当作惩罚孩子的工具。
因为我们一旦有了一个表,家长就会指着那个表说:“你看看,你看看,这个你没做,那个你没做。”其实不是在于他做和不做,他只要做了这个惯例表,哪怕百分之五十他没做到,但是他能够做到那百分之五十,这其实已经把时间装入了他的脑子里,装入了他的心里。所以我们不要在乎他做了多少,要在乎他有没有做计划,他有没有做行动,他有没有把这个计划执行下去。
还有一个误区,我想提醒大家,就是家长觉得:“做个计划这么难,做个计划这么慢,我来给你做,我帮你全部写好。好,这个是你的计划,你回去做。”这个不行,你的计划不是孩子的计划,你要知道,孩子慢慢地在那里做计划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在慢慢地把这个抽象的计划,很具象地印到脑子里去。
所以“慢养”不是一个空头的口号,“慢养”是通过我们好的工具、好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慢慢地去内化应该有的计划、应该有的策略,最后形成习惯,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02专注力问题
好,学会了计划,也学会了一定的执行,那么接下来还有一个大问题,大部分家长会跟我说:“黄老师,我的孩子什么都好,他听我话的时候就很好,可是我一不在,他的注意力就飞了,他就没有专注力了。”那怎么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专注力呢?
还记得上一期我给大家介绍过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区别吗?主观时间就是孩子进入了一段他的感受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特别专注于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这个时候对他来说,钟表上的时间就走慢了,甚至停止了,然后孩子就会对妈妈说:“我还想再玩一会儿,因为时间走得太快了。”其实不是时间走得快,是在主观的时间里,他的时间停止了,因为他太专注了。
所以,我们在孩子的专注力问题上:
一是要让他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喜欢做的事情里边,拉长他的专注力。
第二,我们要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也就是说他想做作业,他一定要自己做主,说先做哪个后做哪个。他有一定的自主感的时候,他会就觉得说“我愿意做”,这个时候专注力就拉长了。
还有一个,就是要提升他的自信心。你有没有觉得,你做得好的事情,你就能做得更久,你觉得这个做不好,你连开始都不愿意。
所以要拉长一个孩子的专注力,首先要让他对做的这件事感兴趣,第二要让他为这件事做主,第三,要让他感受到他能把这件事做好,任何超纲的事、太难的事,孩子的专注力都不会良好,都会慢慢地消散。
03小升初:奠定5大基础学习习惯
讲完了专注力,现在我们回过来再来看一看,小学要往下走,走到初中时候,我们要为初中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
最重要的,是要奠定五大最基础的学习习惯。有没有发现,我们一个小学生要去到初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原来都是老师告诉我们要去做什么,进入初中之后,学科的数量变多了,你很难说今天我只做这个,明天我做那个,要多头并进了。所以大家很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一听就懂,一看也会,但是你真正地去问他,他一脸懵。他说:“我好像听说过,但是我忘了,不知道是什么。”
所以这五大习惯的最前两个,跟听课有关:
一个是聆听,要能当堂听懂。
然后要会提问。为什么呢?你如果不会提问,即使你看懂了,一问自己又懵了。所以,提问是在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那么在课上,聆听和提问这两件事,能够让孩子慢慢地习惯做。
接下来,就是跟写作业的有关的两个习惯:
一个是要认真书写。为什么?因为接下来的考试大量的是书写,而不一定只是选择题了,字写错了、写漏了,卷面不好会被扣分。
第二个写作业的习惯,就是独立写作业。因为进入初中之后,孩子就进入了青春期,如果你还要对他作业指手画脚,你的孩子会叛逆。
好,最后一项习惯,是我们经常会忽略的整理归纳信息的习惯。家长不会教,家长只会说“你太慢了”“你太乱了”“你怎么不知道这些”。但是我们没有手把手教过他,如何整理他的书包,如何整理他的笔记,如何整理他的信息。
所以,第一步我们要教孩子的,就是要为自己的作业去查资料,去收集信息。
第二步要学会看着自己的课堂笔记去整理,怎么倒回去找到关键词,怎么通过关键词,再把整体的东西铺开,这个能力叫由薄变厚,由厚变薄。
第三步,也就是我们更高级的学习能力了,就是要为我们的笔记和课堂上听到过的东西做归纳、做总结,然后还要用你的话把它整理出来。
三、初高中阶段的时间观养育
01目标分龄法帮孩子实现梦想
接下来进入了初高中阶段。有没有发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躺平”?“躺平”是由两个极端的原因造成的:一,他觉得很无趣,没劲,因为融入不进就放弃;还有一个,会觉得太难了,人家都比我好,真没意思,放弃了。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在做目标的时候,其实是有方向感的,是有价值感的。他觉得做得好的事情,他就有目标,他觉得自己做不好的东西,他就不想做。所以到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时间是有方向感的,方向对了,我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方向错了,时间就是“躺平”的时间,啥事都不做。
那我是怎么帮助我的孩子建立目标感的呢?在这里我给你分享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六到八岁。那个时候孩子还小,我们要帮助他建立目标感,只是一个意识。
比如每个周末,我和我的孩子都会来聊一聊,这个周末要做什么。它其实就是一个小愿望,一个小愿望其实就是一个目标。那我的孩子喜欢吃披萨,这个周末我们就一起来做披萨,这就是目标。接下来,为了做披萨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要有一些小任务,要去买这个,要去做这个,要去找怎么做的菜单。好,这些任务都做到了,我们就是完成了做披萨的这个行动。
到了八岁到十岁的阶段,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孩子看见目标,他看见了,他才能去为这个目标努力。
这里也举一个我小儿子的案例。他很喜欢音乐,那我说:“我们来建立一个目标,看看你能不能考上那个乐团。”结果他拼命在家练了两周,就去面试了。面试进了乐团,乐团老师说:“很好,你今天可以拉对第一行,但是并不等于进入乐团之后,你就能跟得上我们乐团的大哥哥、大姐姐。”孩子回来后跟我说:“妈妈,我有一个目标。”我说:“是什么?”他说:“我三年之内,一定要做到这个乐团的首席。”
有没有发现,他去考试,然后听了别的大哥哥、大姐姐拉琴,他就很清楚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新的目标:“我要成为那个首席。”那我就问他:“你要成为那个首席,你要做哪些任务呢?”他说:“第一,妈妈你要给我找个好老师。第二,上完课我要自己练琴。第三,每次去排练以前,我要把老师给我的谱子好好地练过。第四,在乐队排练的时候,我要交很多朋友,因为首席是要能够和每个小朋友相处好的。”有没有发现,当孩子看到这个目标,很清楚是自己要去实行的、自己有掌控力的,他就特别努力?
那进入初高中之后,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就是要把一个短期的目标拉长、拉长再拉长。拉长的这个目标,要跟他的爱好、特长、优势绑定。
就像刚才我讲的,他说:“我要用三年的时间去做一个首席。”为什么他愿意用三年的时间?因为他爱好,因为他觉得,音乐是他能做到最好的那件事,那是特长。所以我们得记得,要教一个孩子建立目标,从计划到执行,这个目标一定是从小的、短的,然后变到长的,从有形的慢慢地到达无形的,那个无形的其实就是他的梦想。
然后要围绕他的优势,才能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要在他生活里不断地呈现,而不是一个妈妈说:“考大学就是你的目标。”可是这个大学还有十年,它不能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呈现,对不对?而孩子说“我要做首席”的目标,恰恰是他每一周去参加乐队练习的时候要遇见的。所以一个好的目标、一个能执行到底的目标,一定是孩子自己的目标,是围绕着孩子的优势,是围绕着孩子自己有兴趣做的事,展开的一个长期的目标。
02解决拖延症
有没有发现进入高中之后,孩子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拖延症。很多家长来找我说:“我的孩子拖延,怎么办?”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他相对独立了,你再催他很难,他一回家把门一关,你怎么叫,怎么喊,他都不理你,所以对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养育和教育的问题。
1.5大执行能力
这里有个误区,大家总认为拖延就是跟时间作对,浪费了时间,拖延了时间。其实不是,拖延和一个整体的能力组合群有关。
什么叫能力组合?在这本书里,我介绍了五大执行能力组合。它们是:
计划力。
② 执行力,这两项刚才我都给大家介绍了。
③ 咬定目标绝不松口的能力,这是什么?这个是恒心,就是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
就像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我的小儿子的案例,他想在三年之内就做乐队的首席,他就咬定那个目标,最后他实现了他的目标。
④ 第四是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着手行动,也就是说我立即做、立即开始。
刚才我讲的三年级的那个孩子的案例,他说:“我想好好学习,我不知道怎么做。”其实他缺的那个能力,就是着手开始的那个能力。
⑤ 那这四项能力,其实都指向一个能力,叫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我们这个五项组合当中,最概括全局也是最高级的一份能力。
2.4大技巧
好了,我们来讲讲拖延症怎么办。
首先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我们要为他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开始,让他非常想开始着手做。
那么第二个小技巧,我们要设计一个提醒。我们不能总是拿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肢体,去提醒孩子做什么事,其实孩子他是有自己做事的节奏的。所以我设计了一套方法,用在我的孩子身上,我会给他留个条,贴在他的作业本上,贴在他的书桌上。我也会买一些他喜欢的小贴纸,贴在某些地方提醒他,到了这个时候该做什么事。
我孩子喜欢音乐,他可以自己选择下载一些有趣的他喜欢听的音乐,到了时间,这样的音乐会唤醒他一个很好的感受,给他换个频道,让他知道该开始另外一件事了。
还有,我们在平时和孩子的互动当中,要表扬他立即行动的那个能力,而不是去表扬他做得有多好。
比如我的孩子做错了事,可是我继续表扬他说:“对,这件事没做好,但是不要紧,你今天做对了一件事,就是你按时开始了你的作业。”你看,你表扬的是开始,而不是说他做错了。只要孩子开始,他就有能力慢慢地把做错的事做对,可是他不开始,他永远都没有能力去做对的事。
最后一个技巧,就是我们要把大的任务缩小,切成小模块。因为计划做得太满了,孩子一看说:“我这个做完了,怎么还有那么多?那我就不做了。”很多时候的拖延,是因为他觉得无望。
3.1个技能组合
好,拖延症我们有那么多小的技巧,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大的架构,就是技能组合。我们一定要会诊断一下,在这个组合里,哪一个是我们的优势项、哪个是我们的弱势项,我们怎么把优弱整合起来。
没有一个人全部是优的,肯定是有优和弱的。就像我的视力,我两个眼睛的视力也是不平衡的,但是为什么我能够同时看到东西呢?因为我的大脑帮我调整好了,我不在乎我的这个弱,我不在乎我这个优,我就是一个整体。
那么我们怎么抓整体呢?
第一部分,我们要抓住优势,围绕着它来发展,围绕着它来架构我们的能力。
比如我的大儿子喜欢击剑,因为击剑是他的爱好,是他的特长,所以他特别有恒心。可是他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的孩子,他就是不开始,他只要一上场去比赛,就能打得很好,可是他训练总是迟到,一迟到就是半节课。
怎么办?那我就做了一件事,我让他到学校去建立自己的一个击剑小分队,这个小分队里边有九个队员,他是“老大”,他击得最好。可是带着那九个队员干嘛呢?因为有这个击剑队,那九个队员就是他的提醒闹钟,到了周末,那九个队员都会跟他说:“伊恩,我们要开始行动了,我们要准备明天的衣服,我们要到学校去借击剑的那个剑,还要借整套的服装。”所以我们用一个九个人的小队,去改变了他拖延的这个问题,然后又把他的恒心这个优点给突出出来。所以他在国外高中整整打了四年的击剑,没有拖延,是因为有那九个小队友解决了他的弱势项。好,这个是以优势带弱势,然后寻找环境,把弱势改变掉。
那接下来我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怎么把一个弱势项发展成一个强势项。
这里有个案例,有个妈妈来找我说:“我的孩子很听话,我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我要上班,他下课以后我不在家,所以我每天让他做一个学习的计划,然后他做完计划拍个照发给我。我看完了以后,就说很好,宝贝你就去做吧。可是我回到家发现,他的作业还是没做完。”
那我说:“妈妈你回家好好地去观察一下,他计划做好了,他有没有执行呢?他的执行对了,那他是不是能够坚持在半小时内做完呢?还有他是不是立即着手做呢?就在这个组合能力群里边,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你去观察一下。”
结果妈妈回来跟我说:“黄老师,被你说对了,他计划做得那么好,每天拍给我,可是他最大的问题是,拍完以后他不做了。他说妈妈知道了,他就去玩别的了。”
你有没有发现,他的执行力出现了问题?那我就告诉妈妈,我说:“不要紧,你让孩子继续做计划,每天把计划发给你,然后你告诉他加一项,就是每一项作业后边都多两项,什么时候开始做的、什么时候结束的。”结果她发现这一招灵了。
也就是说,我们用工具在这个五项组合技能里边找出了两个环节,让他知道这个环节要这样做了。有没有发现,通过这样分析,我们把孩子的这一项弱势,变成了强势?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让他去做这个,慢慢慢慢他就知道,时间在哪里流失掉了。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了拖延的问题,出现了这个那个问题,都不要急于去评判他,而是要观察他,找到每一个技能环节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03备考升学
接下来,我要来跟你谈谈备考升学的大问题。大家总觉得备考升学,就是交给老师,让他们刷题多做,多做卷子就能提高分数。
其实不是。刚才我讲过一个高级的学习方法,涉及到归纳整理,用自己的话进行输出。好,这叫什么?这叫元认知。元认知就是“我对我的认知的认知”,就是我知道我什么懂了、什么不懂、我的弱点在哪里、我要怎么解决它,然后我要怎么改变我自己,这叫认识自己。
所以我在《时间的格局》这本书里,为大家介绍了一个元认知的练习小工具,它叫KWLS,那我来给大家做一点点解释。
所谓小工具,它就是一张表,然后分四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是K(Know),就是我知道的是什么。
我来给你举个案例。我小儿子老师给他们班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叫海派文化,所以他就用这张表来跟我一起讨论。第一他说:“妈妈,我知道海派文化的文学代表人物是张爱玲,我读过她的书。”好,这个是他知道的,张爱玲在文学上的那个文字的感受。
第二个栏目叫W(Want),W就是我想学习的是什么、我想知道的还有什么。
那他跟我说:“妈妈,我很想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生活的。”那我就带着他一起看了默片,就是那个时候上海的那些默片,你能看到当时人生活的情景。
第三个栏目就是L(Learned),意思就是已学到的,就是我刚刚学到了什么。
他说:“我学到了文字的,我看到了影像的,文字的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我用影像让它们结合在一起,我已经明白了,我们的海派文化是怎么来的。”
第四个栏目是S(Still),意思就是说,我还想继续学一点什么,我还想继续研究一些什么。
他跟我说:“妈妈,我还想知道海派的音乐是什么,这声音是什么。”所以我就跟他一起去找资料的,我就跟他一起去找三十年代的周璇的音乐,让他知道那个时候的声音是这样的。这篇作文他写完了,最后代表学校投稿给上海市的初高中生的作文比赛,他得了银奖。
所以一定要记得这四个环节,就是我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觉得还不够的要继续努力研究的是什么。那么这样的四个环节能够建立起来,孩子就能够应付更复杂的学习,走入更高阶的大学学习,或者更高阶的专业的学习。
好了,我来为你总结一下这三个阶段学习的一些跟时间有关的特点。
在婴幼儿时期,我们要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里建立起时间的意识。
小学阶段,我们不要做孩子的闹钟,不要吼不要叫,我们也不要陪着做作业,我们要陪着孩子做计划,我们要聚焦他的行动力,培养他的计划能力。
到了初高中时期,我们培养孩子的是时间的方向感,这个方向感其实就是目标感。这个目标感又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己的优势、自己的价值感,这样他就会觉得计划、目标不是妈妈爸爸给我的,是我自己想努力的,是我自己做主的事情。
好了,进入尾声,我现在为大家把这本整个书做一个梳理。
在《时间的格局》里,我讲了四大养育陷阱,它们是不听话、不肯学习、三分钟兴趣的热度,还有一个就是妈妈焦虑的未来,孩子不在乎。
然后我也讲了四大发展阶段中的最奠基性的品格。我们要为孩子奠基的这四大品格,不是一般的品格,是奠基的,也就是说有了它们,你后边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会水到渠成地养成。
那么零到三岁,我们要做的是自主感,让孩子觉得“我想做”。三到六岁要有建立自尊感,也就是说“我能做好”。
六到十二岁,要建立孩子自我的成就感,也就是说“我是能够做到和别人一样的,这件事我做不到,另外一件事我能做到,总之我是一个有成就感、有自信心的人”。
最后那一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进入成人世界的前边最后一阶段,就是十二到十八岁,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在做的每件事,都是在打造他的价值,他是一个有用的人,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有了这四个奠基的品格,接下来我们要来看看关系。这里边有三个关系的维度,第一个关系,是原生家庭内部的关系,第二个是孩子和他的伙伴的关系,第三个是孩子跟自我的关系,我打游戏其实是我自控自己能力不够。
要做好以上这三件事,我们还需要两套格局,一套是父母的养育格局,一套是孩子成长的格局。这里边有时间,时间告诉我们,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是影响孩子的人,是熏陶孩子的人,可是我们不是掌控孩子的人,孩子有他的格局。可是孩子的格局,依附于家长的格局,家长没有格局,孩子很难有格局,所以我们要做有格局的父母,才能养育出有格局的孩子。
我们每一天养育,每一天过日子,都不是那么容易,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孩子。我的小儿子已经十七岁,我的大儿子二十四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养育,我知道遇到问题别着急,其实你再给孩子一点时间,你再给自己一点时间,你不要那么在乎对和错,你要在乎的是如何做,只有用对方式做,才能做对。
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整个成长的过程,其实是我们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一定会遇到沟沟坎坎,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很多觉得过不去的坎,但是,如果我们和孩子有一份好的关系,让孩子陪伴我们,我们陪伴孩子,这样的一个人生的过程才是最最重要的。那么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都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也会更了解自己,我们也会更爱惜自己和我们身边的家庭、我们身边的孩子。
以上就是《时间的格局》的全部内容,如果你觉得这期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期内容分享给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感谢你的聆听。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