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处处事事 开启干部监督全天候探照灯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确保全党目标一致、团结一致、步调一致——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论述摘编>》理论文章,解读了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论述摘编》一书。在新时代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各级党组织应按照总书记“坚持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和信任爱护干部相统一,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的指示,把日常监督功夫用在平时,开启全天候探照灯,让日常监督时时在、处处在、事事在,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时时在,盯牢盯紧“关键少数”。“关键少数”作为党的事业发展的“领头雁”,被赋予重要权力,担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只有把“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把住了,才能管好“绝大多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一把手”的重点监督力度,推行权力清单公示、重大事项决策全程纪实、预警分析等办法,进一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要结合“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内政治生活及时掌握“关键少数”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切实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填写作为监督领导干部是否对党忠诚的重要关卡。
处处在,畅通渠道“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党员干部工作时间之外的表现,也是衡量其道德品行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从严监督除了管好“八小时以内”也应向“八小时之外”延伸。各级党组织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发挥广大群众联合监督作用,通过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等形式,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置于人民群众“裁判员”的视野之下。要整合监督渠道,通过电话、信访、网络、短信“四位一体”,充分发挥“大数据”“大平台”作用,畅通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强化各有关部门上下联动,形成配置科学、权责协同、运行高效、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对举报的事项事查事办、直查直办、督查督办,对核查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处理并公示;对党员干部的评先评优、提拔使用都征求所在社区党组织意见,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日常监督。
事事在,点燃担当“强引擎”。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随着节奏越来越快、标准越来越多,相应地“干得越多、责任越重、风险越大”,有的党员干部便产生了“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后顾之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出要把“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作为大党必须解决的六个难题之一,强调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各级党组织应坚持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能下,科学合理设定上与下的标尺,优先选用口碑好、业绩好、有贡献的优秀干部,区分不同情形,将经认定不适宜担任现职的,进行组织调整,以上的“动力”和下的“压力”激活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坚持减负松绑,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等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做干事创业担当的坚强后盾,给予一定的“试错权”,切实为党员干部搭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平台,真正让党员干部放下“包袱”干事,甩开“膀子”创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