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1·22)

【原书卷一·二二】

《三余编》言:“诗家使事,不可太泥。”白傅《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过峨嵋。谢宣城诗:“澄江净如练”,宣城去江百余里,县治左右无江。相如《上林赋》:“八川分流。”长安无八川。严冬友曰:“西汉时,长安原有八川,谓泾、渭、灞、浐、沣、滈、潦、潏也;至宋时则无矣。”

《三余编》,未知为何古籍。“诗家使事,不可太泥。”未查询到原文出处。

三余,典故,指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魏略·儒宗传·董遇》。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人想跟着董遇学习,董遇不肯教,但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随时有多余。”

白傅,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文学家,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作品影响极大。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代表作品:《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长恨歌》,唐·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清代,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改称唐元宗,并多称其为“唐明皇”。

幸,音xìng,此处的意思指帝王到达某地,后也泛指皇族亲临。《史记·孝文本纪》:“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又如:巡幸;幸御。明皇幸蜀,指唐明皇因为安史之乱而到蜀地。

谢宣城,即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时,初仕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493)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故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澄江静如练,出自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宣城,简称宣,今安徽省地级市。古称宛陵、宣州。地处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地处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

本条诗话中,袁枚写道:“谢宣城诗:‘澄江净如练’,宣城去江百余里,县治左右无江。”并以此来证明“诗人使事,不可太泥”的说法。其实,袁枚的这个引例是错误的。“澄江静如练”句,出于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里的“三山”,是指南京的三山矶。三山矶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街道,紧靠长江东岸,突出江中,虽然山高只有90多米,方圆约两公里,但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长江航运的重要咽喉,也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谢朓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以名句“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刻画了三山矶傍晚时分的秀丽景色,最为后世所推崇。李白极度崇拜谢朓,对此句亦念念不忘。在他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直接将该句视为谢朓的代表作,“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当然,李白在其《登金陵凤凰台》中的绝世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也让三山矶声名远扬,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游览胜地。从上文可知,谢朓的“澄江静如练”句,并非描写宣称附近景色,而是晚登金陵三山矶所见景象,故不可成为“诗家使事,不可太泥”的例证。

相如,即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此赋先写子虚、乌有二人之论不确来引出天子上林之事,再依次夸饰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类之胜,然后写天子猎余庆功,最后写天子悔过反思。全赋规模宏大,辞汇丰富,描绘尽致,渲染淋漓。

八川分流,出自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文中的“八川分流”的八川,已经明载为:灞、浐、泾、渭、酆、镐、潦、潏。由于《上林赋》的描绘,后世遂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指的是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条河流,酆、镐即沣、滈,潦即涝,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八水之中,渭河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汇入渭河。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浐河成为灞河的支流;潏河在牛头寺附近分为两支,向北为皂河,向西则与滈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本条诗话中,袁枚称“长安无八川”,并将此作为“诗人使事,不可太泥”的例证,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时在汉代。而汉时,长安城及周边是水美草丰、沃土千里的鱼米之乡,确有“八水绕长安”之貌。在本条诗话中,袁枚又引用同时代学者、好友严长明考据结论:“西汉时,长安原有八川,谓泾、渭、灞、浐、沣、滈、潦、潏也;至宋时则无矣。”其恰好证明了汉代有“八水绕长安”景象,反而否定了其自己的说法。其为何引用?用意何在?令人费解。

严冬友,即严长明(1731—1787),字冬有,一作冬友,又作东友,一字道甫,号用晦。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清藏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时,被召试赐为举人,授内阁中书,旋入值军机处7年。大学士刘统勋推荐他任《通鉴辑览》、《一统志》、《热河志》、《平定准噶尔方略》纂修官。乾隆三十六年(1771)乞归,遂不复出。在毕沅门下数年,后又主讲庐阳书院并任山长。家中藏书颇富,辞官归后,筑书楼三楹,名“归求草堂”,藏书3万卷,金石文字3000卷,终日吟咏其中。尝言:“士不周览古今载籍,不遍交海内俊贤,不通知当代典章,遽欲握笔撰述,纵使信今,亦难传后”。著有《毛诗地理书证》、《五经算书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征献余录》、《文选课读》、《尊闻录》、《归求草堂文集》等。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541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