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悉达多》,你才真正活出通透的人生

有一本书,它的作者曾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而他写的书让身处精神病院的人重获新生,更是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选择。这本书就是黑塞的《悉达多》。

曾与黑塞有过类似经历,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被父母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作者保罗·柯艾略曾说,“我第一次接触到悉达多是在1967年,那年我20岁,我并不知晓,在我房间窗户的栏杆之外,这本书正点燃一代人的激情。”

《悉达多》以印度社会和宗教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思考与追寻,从高贵的婆罗门之子到做苦行僧的沙门,从遇到乔达摩到堕入尘世沉迷犬马声色,在经历了出世与入世中的各种生活后终于真正觉悟。

悉达多的路途起源于追寻自我,为此他告别了父母,放弃了婆罗门的身份,走上苦修的道路。他从沙门那里学到了摆脱感性自我的方式,冥想,斋戒,思考和等待。

但他依然没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开悟,于是再次踏上征途,路上遇见了佛陀乔达摩。乔达摩弟子众多,大家都渴求通过他的教义获得解脱开悟之道,包括一路跟随悉达多的朋友乔文达。可是悉达多说:“没有人能够通过讲经而获得救赎。”

他独自继续向前,但不再执着于对老师的渴望和被教导的渴求。在沙门时代被扼杀的感官重新苏醒过来,他品尝到了财富、情欲、权力的滋味,也体验了尘世的污浊、恶习与空虚,遭遇了迷惑、软弱与堕落。

有一天从宿醉中醒来,悉达多突然感到巨大的空虚。他来到河边,遇到了一个船夫。从此在河边安顿下来。看着河流奔向瀑布、激流、湖泊、大海,在蒸腾升空后变成雨滴倾泻而下,又开始流淌不息。

“河水由他自己和他曾爱过、见过的所有人组成”。他听到河水奔流,发出“欢乐和痛苦的声音,悦耳和刺耳的声音,欢乐和悲伤的声音,成百种声音,上千种声音”“渴望的呼号与智者的嘲笑、愤怒的呐喊和垂死之人的呜咽,全都浑然一体”。

悉达多留在这里,成为船夫,更像个摆渡人。他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们,也遇见了他的儿子。然而命运就像一个轮回,正如悉达多年轻时逼迫父亲同意自己离开一样,他也同样遭到儿子的背弃与离开。

最终,他看遍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经历了各种悲欢离合,也终于顿悟。“我经历了那么多愚蠢,那么多罪恶,那么多错误,那么多恶心、失望和痛苦,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为了能重新开始。”

他不再被各种感性或理性所禁锢,而是变得更加平和而博爱。他跳出自己的生活,便看到了这个世界;不再带着成见,便能接纳一切。他也终于找到了自己,和谐统一的自己。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

去经历罪孽,追逐肉体和财富,

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

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

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

而是接受这个世界,

爱它,属于它。

其实,悉达多的成长可以总结为五次告别

第一次,告别父母,告别身份和故乡。当孩子逐渐长大,逐渐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与人格。他迫切渴望开启自己的人生。

这一次的告别,就像我们成长到了青春期与自己的父母告别,我们固执、热情,对未来充满期待,离开了被父母赋予的身份和角色,开启自己的新人生。

第二次,告别沙门,告别苦修3年的苦行僧式生活。虽然这三年他戒除了感官带来的感受,但他学会了思考,等待,斋戒,冥想。这一切都帮助他在回归尘世后获得所需的名利。

我们经历了学生时代的生活,学习知识,积累思考问题的方式;开始找寻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这些都将为将来积攒下宝贵的认知。“每个人都能施展法术,只要他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

第三次,告别乔达摩,告别几乎完美的教义。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跟随权威,跟随现有的价值观,跟随榜样,随波逐流,这些都很容易,难得是深入自己的内心,去找到自己真正的渴望,并追随自己的渴望。

正如“看过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终究无法从别人告诉我们的道理中找寻到真正的自我,只能自己的去体验,去感受,去追随自己的心。

第四次,告别尘世间的欢爱、财富、欲望。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掉进欲望的陷阱,被欲望迷惑,忘了真正的初心。

你现在追求的是你真正想要的吗?现在每天忙碌真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了吗?

欲望带来的除了风光与满足,更多时候却是焦虑、比较和痛苦。或许是时候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第五次,告别孩子。命运有时候真的很像一场轮回。曾经身为孩子的我们渴望离开家,探寻自己的人生。而当有了孩子,其实伴随着他渐渐长大,也正是他与身为父母的我们渐行渐远的过程。

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将离开我们,开启他的人生。与其紧抓不放,不如放手祝福。

或许是深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黑塞大多数作品都紧紧围绕人对生活的两极性的认识,教导人们辩证看待世界。

书中主人公悉达多的一生都在面对禁欲与欲望,感性与理性,外界与内心,个人与众生的诸多感悟与抉择。

这也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写照。我们都不得不在各种看似矛盾冲突中相互平衡,以寻求自我的成长与解脱。

河流,在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对这条河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每一刻都是现在,每一种形态都是河流当下的状态。

河口的小溪流是它,奔流到海的也是它。

这恰恰隐喻了我们的生命。过去的每一刻都塑造了当下的自己,未来的每一刻也都必将成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是自己,功成名就的也是自己。

所以,别急着变成什么样,别总想着追寻到某个目标。活在当下,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注解。

有人说,黑塞有种特别的魅力:一个人平步青云、汲汲于功名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一旦挫败感、空虚感、无聊感袭来,排忧解惑的首选便是这个采菊东篱的德裔瑞士人。

在跟朋友讨论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跟悉达多的朋友乔文达很像。执著向外追求,希望外界告诉我,究竟该如何过好这一生。但其实,真正的生活,需要自己去用心体会。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人生中,告别别人的期待,身份的桎梏,权威的教导和价值观的灌输,告别名利欲望带来的痛苦和执著,甚至告别自己的孩子放手让他开启自己的人生。

我们在这样的告别中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去相信自己的感受,跟随自己的感受,找寻到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希望我们也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地生活,真正地行动,真正地享受,真正地做生活的主宰,不再仅仅当一个生活的旁观者。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554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