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武宁社会大课堂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聚力协同:“大思政课”体系推进的逻辑前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武宁县当地的自然风光、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特色,赴九江市武宁县乡村振兴促进团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武宁县作为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为开展大思政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赴九江市武宁县乡村振兴促进团将以武宁县为舞台,以自然风光为媒介,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以乡村振兴为实践,精心设计一系列大思政教育活动。

      大思政的武宁实践路径:

      赴九江市武宁县乡村振兴促进团将优化思政课程群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并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课程活动、领悟其中的基本观点、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及科学体系,添加地方特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网络思政课程等加强武宁县思想政治建设,推进武宁县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强人才素质培养。

      一、结合武宁特色文化开展“大思政”课程

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时代新征程中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武宁地方文化概论”“武宁县志”“武宁36个经典红色记忆”课,作为思政改革的着力点,突出其严密的逻辑、丰富的内涵。保证课程群内容与形式协调:搭设教学平台,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将“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拓展武宁非遗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文化维度:

      挖掘武宁特色文化资源,例如把武宁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包括当地传统课堂舞蹈和戏剧,打鼓歌、采茶戏、戏社火、非遗剪纸等民间艺术。通过学习和调研武宁非遗文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合力打造山岳武宁、水上武宁、夜色武宁、乡村武宁、康养武宁、空中武宁六条风景线。

      三、因地制宜武宁文化,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加强对武宁县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支教教学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武宁小组入茶园研学、入工业园调研、汇演组排练采茶情景展示、宣讲组移民文化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四、借助现代技术,传承武宁文化:

      为抓住国家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机遇,构建数字化、协同化、常态化的优质资源供给体系文化赋能武宁乡村振兴。赴九江市武宁县乡村振兴促进团将通过微课堂动画、观看红色动画片、云游红色纪念馆、尝试翻转课堂、打造互动课堂混合式学习等现代化模式。丰富武宁县思政课教学案例库、收集武宁县教学重难点问题库、教学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社会大课堂

      “大思政”理念强调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有助于在武宁县构建起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武宁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这些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大思政的推动,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武宁县的地方特色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当地历史、感受当地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理论思政课旨在提升武宁县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武宁县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赴九江市武宁县乡村振兴促进团将不断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构建大思政课堂,持续深化工作成效,加强思想学习,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努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深入武宁基层、贴近当地群众,了解武宁人民的真实需求和期盼,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精准的服务。让武宁县的乡村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生活更加富裕。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646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