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艾芳琴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枫港中心小学江西上饶335104)
摘要: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指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大量的创新思维主要指“再发现”式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主要浅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观察;探究:创新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小学阶段,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思维的不良定势较少,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卸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枷锁,给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驱动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创新。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创新教育,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让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会数学与我们生活中的息息相关。同时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注重在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能够掌握与否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深厚的观察兴趣,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序进行观察,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对“围成”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选择10厘米、1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而选择10厘米、16厘米、6厘米和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却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地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地认识。再如教“圆的周长”,设计这样的实验,让同桌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记下每个圆的周长……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极高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注重在信息搜集中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所学知识与方法系统化、条理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采用了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方法去教授知识,学生机动地去学习,长此下来,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乏味的感觉,甚至有厌学的现象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教师应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人积极思维的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情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形多变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生活情景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人情景之中,给数学问题赋予生命力,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地去创新。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种青菜和白菜,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对求知领域的探索非常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欲望。
三、注重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多元化地思考,在探索与求异中发现和创新。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演变进行变式训练。首先,在数学问题中,很多人都习惯于只运用一种方式去解题,而且很少去思考题目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导致对数学产生片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发散学生思维的训练,多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一题多解的例子很多,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其次,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题和练习题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再次,要注重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实验操作:先在一张平行四边形纸上画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剪开;最后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拼出“长方形”后,有的学生拼出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比如讨论“这个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由这些关系,你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让学生理解它易变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而且还要靠教师的指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数学教育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进行探索,科学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从姣.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考试周刊》2019年36期
[2]高嵩.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意识【J].《速读(下旬)》2019年2期
[3]林祥宝.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创新能力的技巧【J].《读与写》2019年30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