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散记(335)
明天要去绍兴培训,晚上收拾行李,到书房找本子,无意间翻到了杨小妞的读书笔记,看时间和内容,应该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
下面的这篇《面包会有的,到树上摘一个》,应该出自那本叫《马达加斯加海峡》的书,有文字有插图,犹记得杨小妞那时特别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
也喜欢杨小妞的表达:“胖嘟嘟的,高高的,而树叶看起来并不多”,只三两句就描述出了猴面包树的特点,简单干净,没一句多余。这也极像她的性格,说话做事,从不拖泥带水。
也喜欢她文字里的小幽默:“正好与我相符,猴子爱吃,我也属猴”,善于联系找共性,因为属猴,所以喜欢。紧接着又自然的道出喜爱的深层原因:“不知为何,但总感觉这种树能给人安全感,甚是喜爱”,朴素中又透着一种自自然然的温暖和温情。这文字的调调也像极了杨小妞的内心,朴素舒适。但外在上,这孩子小时候就是一只活泼好动无忧无虑的“小猴”。
一个人的外在与内在有时候看上去是大相径庭的,但细品,却又是那么的天衣无缝。但这一点,非亲人难以感觉。
这一篇《笑脸》,说笑声“咯咯咯,像哗哗的流水一般止不住”,既是读后感,更何尝不是在写她自己啊。这孩子从小就爱笑,连月子里都听不到哭声。那时,我们家的早晨都是从杨小妞的笑声开始的。就是读了高中,两周一次的休假,这孩子回来,也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快乐大本营》、《跑男》,看着看着,动不动的就一个人笑得哈哈的,没完没了。
我那时总希望她看点诸如《诗词大会》这类有营养有意义的文化节目,既休息放松又顺便长点知识,可她偏不,说笑就是放松,于她来说就是最大的意义。我辩不过她,也拗不过她,只好“望洋兴叹”,也自感惭愧,大人的心思总是带着功利,因而少了原本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还有关于科技和历史故事的读后感。杨小妞读的书很杂,不拘泥于“文学”,这是我做不到的。跟她相比,我的阅读是“营养不良”的。
还喜欢她文字后配的“插画”。别看是嫩字嫩画,细琢么,字画还挺和谐的。
又翻到几张单页的“手帐”夹在这个本子里,有薛之谦的歌词,也有她的心情日志,有体育课总是被占的失落不满,也有友谊渐走渐远的孤独。文字画风,明显跟小学变了个调。但一致的是都能自我调节勉励,忧伤中又带着光芒和希望。
一个人的成长蜕变,文字是最好的见证。
一边翻看,也一边感叹;一边回忆,也一边憧憬。读着杨小妞稚嫩的文字,无限感慨涌上心头。禁不住拍照给她,顺便写了几句还算温情的“酸话”。
没想到的这孩子的回复竟是:“天呢,像黑历史”。
这话,这调调,果然“杨小妞”,还是“杨小妞”。无论孩子多大,在父母眼里,骨子里的东西有些是永不变调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