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跨越三百余年的六朝文坛,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从曹家三父子到建安七子,从陶渊明到谢灵运,从嵇康到潘岳等。很多人说,没有六朝诗人的探索,就没有后世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建安,是东汉王朝末代皇帝刘协的年号,从公元196年至220年,共25年。这个时期是东汉王朝岌岌可危,即将分崩离析的动乱年代,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建安时期的文学却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年代。

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广义上讲,上可追溯到黄中大起义的公元184年,下可延伸至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离世,即公元232年前后的40多年所形成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狭义上讲,指的是汉献帝刘协于公元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始,至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方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人志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招才之馀,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他们的提倡,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他们喜好文学,对文士自然礼遇有加,不同于过去的统治者将之视作“俳优”,相反却是一同从事创作,讨论文章,相处如宾如友。是以文学风气变得活跃,建安文学兴盛,与统治者的态度有莫大关系。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于乱军之中,或死于饥荒疠疫。建安文人生活于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他们的作品真实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同时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战时随军征战,归来习文作诗,既有歌功颂德、抒发情怀之作,又有征战苦难、社会动乱之章。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重大影响。

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建安文学的兴盛,实际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

建安文学的特点:一是文格的清峻,二是文思的通脱,三是文气的驰骋,四是文藻的华丽。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艺术特色。这种风格不仅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上承先秦两汉雄文高论的流风余韵,下开唐代诗文蓬勃发展的宽广道路,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951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