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17)
还未消散的烽火硝烟中,出现了一个孤独的背影,是杜甫。他从洛阳、偃师探亲访友后,正走在返还华州的路上。此刻,他凝望着破碎的大地,听着河川的呜咽,一路上耳闻目睹的一幕幕妻离子散生离死别的画面,在眼前交替闪现,挥之不去。
他早已哭干了眼泪,只有心在泣血。于是,带着无比的愤慨与悲悯,他相继写下了《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也就是著名的《三吏》和《三别》。
这些系列组诗,深刻书写了民间疾苦以及乱世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心理创伤,表达了杜甫对倍受战火摧残的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可以说,“三吏三别”,是杜甫史诗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由于篇幅原因,我只选取《石壕吏》《新婚别》两篇稍加介绍。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老妪(yù):老妇人。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这是杜甫组诗《三吏》中的一篇,描写了一幕小吏深夜捉人从军的惨剧,内容比《新安吏》《潼关吏》更为沉痛残忍,深刻揭露了官吏的凶狠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无辜百姓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当战争机器一旦启动,生死只在须臾之间。为了补充日益短缺的兵员,朝廷只能四处征兵。稚拙少年、白发老翁,都可能被强征入伍,无奈卷入战争的洪流。甚至,连垂老老媪也不得不凄然前往。
这天,杜甫离开洛阳,经由新安西行抵达石壕时,天色已暮,遂决定投宿于此,恰逢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听闻官军来抓壮丁,老头急匆匆翻墙而逃,剩下老媪独自出门应付。差役凶神恶杀吼叫,妇人呼天抢地哭泣。只听她断断续续哀告道:
我三个儿子都去守卫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来说另外两个兄弟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能够得过且过,死了的永远长眠不醒。我家中再无(青壮)之人,除了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他母亲才没有离去,只是出出进进衣衫褴褛。老婆子我虽年老力衰,就让我跟你们走吧。赶快去河阳应征,还得为你们准备早餐呢。
夜深了,隐约还听到轻微的啜泣声。天亮后我就得继续行程,看来只能与老翁单独告别。
作者以高度精炼简洁的语言,中心突出又善加裁剪,以较短的篇幅,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谱写出这首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史诗般的杰出现实主义篇章。
别说杜甫是现场的亲临者、目击者,就是千年后的我们,也不禁要为这家人的悲惨遭遇深深哀叹,心痛不已。
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饱受威权的统治压迫,却一直以来默默选择了迁就、隐忍和不争。结果是,国民的集体奴性,反而使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精神控制愈发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新婚别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菟丝(tù sī ):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这里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无乃:岂不。姑嫜:公公婆婆。将:相随。苍黄:匆忙。襦:短衣;裳:下衣。错迕(cuò wǔ)::错杂,不如意。
译文:
菟丝子缠绕在蓬草和大麻上,所以枝蔓不可能伸向远方。
如果父母将女儿嫁与出征的士兵,还不如早点丢弃在路旁。
结发为夫妻,床席还没睡暖呢。昨夜刚洞房今晨就别离,岂不是太过匆忙。
此番行程虽说不远,但你是去河阳前线守边防。
因为尚未拜祭祖先,我名分未定,如何去公公婆婆面前请安拜访?
未出嫁时,父母整夜不让我抛头露面,不许在外面瞎晃荡。
他们只盼望我有个好归宿,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古应当。
谁知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是心里难受痛断肝肠。
本想随你一同前去,只怕军情紧急,多有碍妨。
别太在意新婚不久,你要努力效命沙场。
我不能随你征战,因为担心军队的士气受到影响。
小女子本是贫苦出身,好不容易才置办了这身漂亮的衣裳。
也罢,脱下不穿了,顺便洗去脂粉不再化妆。
抬头看鸟儿飞翔,无论大小都成对成双。
世道艰难不如意的事多着呢,只盼你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解析到此处,我内心涟漪阵阵,感动不已。那位娇小柔弱女子对新郎的眷恋不舍,对他征战沙场的鼓励话语,对不能亲随郎君上阵杀敌的遗憾,以致最后对爱情婚姻的坚守和期望,一个个真切的画面,在女子时而凄婉惨恻时而高亢激昂的话别中依次展开,再次证明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与身俱来的隐忍和坚强,以及家国情怀出现矛盾时的深明大义。
杜甫的这首《新婚别》与《垂老别》《无家别》一样,都是写的安史之乱期间因战乱而引发的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但只有这首诗是以女子独白的口吻叙说的,且不是一般的女子,是一位新婚一夜就要送别新郎上阵杀敌的女子,因此读起来更让人无比心痛。
诗圣在这首诗里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却提炼出极具现实意义的普遍真理: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让战争走开!
那些所谓的政治家,往往打着为国为民的幌子发动战争,其实则是为了满足了自己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和一己私利。战端一开,倒霉的永远是无辜的平民百姓。
战争可以旦夕之间摧毁人间的安稳与幸福。新婚燕尔的夫妇,伉俪情深的眷侣,儿孙绕膝的老人,很多这些原本平常却温馨甜蜜的画面,瞬间就可能被无情碾碎,只剩下永久的伤痛回忆。
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后来的很多诗篇,是他对罹祸百姓的爱怜,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安史之乱中饱受苦难之黎民苍生的普遍人文关怀。于杜甫而言,更是一种与身俱来的仁者情怀。
他所有的欢喜或忧愁,为自己,更为众生,为了家国社稷。他现在站得很低,低到了尘埃,但又站得很高。他以诗人独有的情怀和视野,带着温情慈悲,也带着入木三分的尖锐和批判精神,对人间世态做出深刻的解读,给予权贵们无情的谴责和嘲讽。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030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