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的书摊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过了十字路口,没走多远,在一处公共厕所左边五六米处的人行道上,有人在摆摊。一块两米见方的硬质布面平铺在地面上,暂且叫它台布吧!有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的书,被摊主很用心地排列在台布上,没有图书馆那种按功能区而做出的清楚的分门别类,只有根据书籍占地儿大小的按需分配和因地制宜。当我俯视台布和书籍,犹如在看一块儿抽象画面的拼图。

书商还像平常那样,一边和旁边的人闲聊着天,一边淡定地守着他的书摊儿,每次我路过这里他都是这样。有一回我想,也难怪他是这种态度。我看过他的书,都是些有年头儿的书,有五六成新的连环画,《周易》,《黄帝内经》,《看病不求人》,《本草纲目》,《水浒传》,以及其他一些旧书。以前有人告诉过我,说不定从里边能淘到宝贝——就是那种很有价值的老书。我翻看过这位书商的书,看印刷看内容,不是大众普货就是仿品。这样说是不是有一点讨古玩的味道,而书商也确实有些古玩商的派头儿,要么静静地守着他那些镀了沧桑颜色的书籍,要么和人随便聊天,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无所谓。

但是,我从未见过他翻读自己的书籍,那怕是十分无聊地盯着路面发呆的时候。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利用闲暇时间翻看这些书,不大可能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发呆上,暂且不管那些书不是散发着古墨香气的真正宝贝,但凡是这类经典书籍一定会开卷有益的,它们是妥妥的精神食粮。

一阵风从路口冲过来,卷起尘土和一些细碎的杂什,直往书商的地摊上扑。书商顾不上再聊天儿,三两步跑过来,拉起台布一角,将书保护在台布的庇护内。不知道别人看到这种场景会不会习以为常?我是有所触动,想起小时侯乡亲们在雨雪到来前抢收粮食,和为畜口的圈舍补漏添草的事。

书商保护他的书和农民保护粮食家畜一样,都是谋生之计。真正把书看成精神食粮的,也只有那些爱好读写文字,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成长的人。而书商首先是以经商为糊口门路的人,在他的眼里,书只是商品。当人把一种事物当成商品时,就隔绝了那份对书中倡导的某种精神价值的理解和共情,自然也不会对书本作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即使再有哲理和深意的文字,在他们面前也就失去了意义。我理解,愿意活在文字里和为文字欣喜的人,毕竟是一个小众群体,就像在简书里邂逅的我们,走出文字的天地,在熙熙攘攘的大众群体中,我们很难借这种方式与周围的人惺惺相惜。越是与文字亲近,越是走进书海深处的人,精神境界越会在人海中因为难得共鸣而疏离。

当然,人都有他自得其乐的快乐和在意,正如惠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管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还是选择物质世界的富足,或者处于一半一半的平衡状态, 每个人都有追寻自身惬意的权利。当我以这样的立场,去看待和理解书商与他书籍的关系时,我能看见自己的认知宽度又有那么一点拓展。

其实, 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有宏大梦想——那是一种也许微不足道,也要努力做到极致的梦想,长大后,我们不得不为实实在在的物质生活所奔波。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把天赋爱好与谋取生计合而为一呢?

做到这些的,似乎也只有那些从小就被人发现天赋,并受到专业培养,纯粹且恰好得到众人认可的名家大家了。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172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