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伟大事物的魅力
摘抄:
第三事物
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共同体,并不等于叫学生用椅子围一个圆圈,然后一起讨论。不论是在大的还是小的班级,采用演讲、实验室操作、野外学习、服务、电子媒体等传统或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法,都可以产生联系感。正如教学本身那样,建造教育共同体一定不能简化为技巧。根据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可以由一个原则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也许在真正的共同体形象中,有着融合两种模式的提示,就是主体“坐在中间且知之”。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任何情境的真正的共同体都需要一种超验的第三事物,令你、我对超越我们自己的事物问责。
微观小宇宙的教学
两个半世纪前,布莱克在《天真的预兆》中已经遇见了一个简单的影像,他认为我们能“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所有学术科目都是从“一粒沙”去观察他们自己的世界。所以,为什么我们仍要把满满一车的沙子倒给我们的学生,令他们看不到全部、对所有事物都一知半解,而不是拿起一粒沙子,让他们学着自己去瞧瞧看?对一门学科表示敬意的最佳方法可以是少而精,为什么仍要不断想去覆盖整个领域呢?
从微观小宇宙出发的教学中,我们要同时对主体和学生负责任,不会像一间智力的快餐店那样只把“片面”的信息传送学生,而是去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和它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同时要尊敬学科和学生,要让他他们不是像鹦鹉学舌那样把别人的结论背出来,而是要他们像历史学家,生物学家或文学批评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阅读感悟:
让学生参与的真正的共同体,并不等于学生用椅子围一个圆圈,然后一起讨论。我联想到了学校这两年响应教体局极力推行的“高效课堂”模式。标配是首先把班级学生按照每组几个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讨论更是课堂必备,每节课都用积分制贯穿始终,还要培养几个小讲师,(理想的课堂上)老师只负责组织,串场,美其名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去跟岗学习的老师回来照猫画虎地上了两节示范课让全体教师学习,上课的老师尽管学习了一周可自己的内心也是疑惑不解的,观摩学习的老师更是一头雾水。老师们怨声载道,领导勒令摸着石头过河也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我重读教学勇气后发现,高效课堂模式的分小组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构建学习共同体。以我所担课的班级为例,班主任尽管按照学校要求分了小组,但是负责任又有能力的小组长一半也没有,负责任的组长带领下的小组为了积分领先,稍有凝聚力,而其他小组成员间如一盘散沙,到学期末小组更是流于形式。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学习小组共同体其实就未真正构建成功。
早上共读时张老师分享案例语文古诗文教学,示范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依照着探索剩余的古诗。第三事物有时候就是伟大事物。这个伟大事物可以是知识的魅力。
一叶扁舟老师分享要根据单元目标设置前置学习单。由巴黎奥运会呈现出的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何不同?大单元教学:由示范语篇到探究整体。提问:p110问责的准则?(孩子在身边捣乱听得不够专心,记录不全)
张老师的分享点醒了我的一个疑问,班里一个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期末考试的试卷上一道基本题目,求圆锥的体积竟然忘记乘三分之一了,我一直想不明白他为啥出错。今天早上的交流使我意识到在学习圆锥体积前我布置了一个前置实践作业,用水或米、面、沙子等实验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间关系。当时他没有买学具,没有实验操作,后来频频出错,都是忘记乘三分之一。同样的问题极少出现在完成实践作业的同学那里,如此看来背公式远没有自己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来得深刻。如帕尔默先生在书中描述的,“我们同时尊敬学科和学生,要让他们不是像鹦鹉学舌那样把别人的结论背出来,而是要他们像历史学家、生物学家或文学批评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罗老师分享用顶层设计前置学习单,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能够将学生的真问题揉进教学设计。罗老师自己的英语教学案例,建立班级英语角,固定时间地点,让学生对话表演。到高中的时候有些同学也能发展很好。作为班主任老师,她让学生每天讲一道数理化题,让学生当老师,去发现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布置前置作业不能太宽泛,要具体。成功案例:介绍当地的传统文化或美食,学生有的从下载资料,有的画思维导图,有的同学把介绍翻译成英语。让手机使用与学习连接。
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罗老师分享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先有理念的转变,对接课标,才能带着学生探索一个又一个小宇宙。
罗老师正在探索用AI创作班歌课件等帮助完成班主任的大部分工作。
今晚腾讯会议印象深刻的句子:
以前想要做智慧的父母,现在只做合格的父母,一个陪伴者。
生命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
不苛求他人的改变,自己努力成长,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孩子。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开始不要把愿望发的太大
问自己:当下我为什么要做?我愿意做吗?我喜欢做吗?
与伟大事物的魅力关联,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过有意义的人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