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言犹在耳,身敢坠周旋?

    我的中古史老师杨炳功教授生前曾对我寄予厚望,后来看我深陷家庭的深渊,才提示我放弃当前梦想 ,照顾好孩子,有时间写写作。

    我也就趁机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那个时候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我曾对老师许诺,我这辈子至少要写四本书,一本散文集,一本诗歌集,一本杂文集,一本小说集,至少。我当时以为这不太容易完成。

    老师生前很想得到我的一本书,我个人并没有出过专集。然当时我被人推介在台北一家刊物《文创达人志》频发作品。我的中篇小说《张老善人》曾分两期刊发,每期有几十页的厚度。主编颜国民先生给我寄了两套样书,我就给老师寄去一套,然因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给弄丢了,我当时很生气,声明要工作人员追查,由于追索不力,不了了之了。于是,老师要保存我哪怕只一本书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实际上,他当时的视力也已经不适合阅读了。

    老师于2017年上半年溘然长逝,生前为没能帮到我深感遗憾。其实我的人生全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选择失误造成,老师真心希望我好,这已经很够了。我也表达了我的想法,让他不要自责。

    我年轻时对未来有多种设想,都是空中楼阁,唯有写作因为是刻在骨子里面的热爱坚持了下来。当中虽然经常间断,但每一次或长或短的沉寂后,我都又重新浮出水面。

    我想我大概也还算得上笔耕不辍 ,我对笔耕不辍的定义很低,哪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网还在晒,鱼还在打,没有最终放弃,就算是。

    在新浪写的时候,三四天一篇,或者一周一篇,我都能够洋洋自得,心里面计算着一年的成绩,我想我哪怕以这样的速度坚持,两年时间也能凑够一本的数量。就是这样,我也很自信地认为,我比那些成天无所事事,到处游玩 、聚赌、钓鱼的同行们强多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的四本书的量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实现了,不过是没有出版而已。

    写作以外的时间,是工作、生活和读书。很多时候是放空自己,就是也不读书也不写作,发发呆。发呆不是故意的,不是矫情,那是遇上让我发呆的事了,或者不自觉地放空,走神了。

    也有几次长时间不写。写作这事,长时间不进行,你就会以为自己失去了这项能力。

    一次是在手写圈儿连写三十多篇后,停下来了。停下来了就停下来了,好长时间,发现把自己弄丢了,于是下定决心找回来。

    一次是我父亲去世,我不是用笔来书抒发我的悲痛,我是沉寂,不想说话,甚至书也不想读,经常把自己埋进被窝里。后来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于是读书,读《学庸论语》,读《孟子》《老子》《庄子》。怎么开始写起来的,我忘了。反正只要我还是我,我总会写起来。

    一次是新浪改制,互动变得不可能,在里面写作很是无趣 。长时间沉寂后,我选择转移到简书。

    转移到简书后,我才发现,在新浪里面的写作根本不具挑战性。但因为一直在“坚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 ,也还是可以积少成多的。那时候读书沉淀,写得慢,与现在的自己相比(不能与大佬们比啊),质量多少高一些。

    简书里面因为有日更挑战,又有简友间的互相鞭策,写文变得很日常,但是一快三毛糙,问题也就越来越多。然而通过反复权衡,我还是宁愿选择现在这样的写作状态,它可以使生活更有规律,人也越来越理性,你一周一篇自己就不好意思。

      现实中朋友不多,也不必多,因为对我的文感兴趣的少。这样也好, 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交。

    师言犹在耳,身敢坠周旋?

    我觉得我活得恰好,正是我目前想要的样子。

    (待修改)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211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