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零基础 – 笔记

  (一)咖啡传播史:

      ①起源地:非洲埃塞俄比亚与南苏丹交接处的高原地区(埃塞俄比亚) 。

  ②第二站:也门 公元500年左右最早人工栽培咖啡的地区。

  ③第三站:印度 公元1600年左右巴巴布丹引入7颗咖啡种子。

   ④第四站:印尼爪哇 1700年左右 大航海时代开启,荷兰人把咖啡到了印尼的爪哇。

  ⑤第五站:美洲 1720年由法国(法国海军军官狄克鲁)引入。

  1714 阿姆斯特丹市长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株铁皮卡的树苗(在凡尔赛宫的植物园培育) ,然后法国海军军官狄克鲁求树未果,偷树到法国在南美属地马丁尼克岛。

  咖啡史书籍推荐:《世界咖啡学》和《咖啡万岁》 。

  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英国颁布茶税法导致茶叶涨价。

  1773年12月16日 美洲人把东印度公司的一整船茶叶倒入波士顿湾以示抗议,促进了美国消费咖啡 。

  (二)咖啡消费现状:

  现今咖啡消费量最多的五个国家:美国、巴西、德国、日本和意大利。

  现今咖啡产量最多的五个国家:巴西、越南、哥伦比亚、印尼和埃塞俄比亚。

  人均消费咖啡最多的国家:芬兰,人均年消费12公斤,日消费约30克,两倍的量。

  咖啡简单分类:精品、非精品现磨咖啡和速溶咖啡(按制作方式划分:占比7:3)。

  (三)咖啡的植物学知识:

  3.1植物学知识:

  咖啡史植物界、被子植物门、菊纲、龙胆目、茜草科、咖啡属。

  咖啡属:有小粒咖啡、中粒咖啡、大粒咖啡、米什米咖啡、刚果咖啡、狭叶咖啡等。

  咖啡:雌雄同体,自花授粉,少部分异花授粉。

  从播种到第一次花期:3-4年。

  咖啡花:呈白色的成串生长,香气类似于茉莉花,花期一周。

  从开花到果实成熟需要6-8个月,加上处理时间,现在喝到的咖啡最起码是4-5年前种植的。

  咖啡果实的构造:果皮、果肉、果胶、内果皮、银皮以及咖啡豆。

  适合种植在热带,以赤道为中心的南北25度地区,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3.2咖啡品种:

  适合饮用的咖啡品种:

  小粒种:阿拉比卡(约70%)

  中粒种:罗布斯塔(约20%)

  大粒种:利比里卡(约5%)

  阿拉比卡:由罗布斯塔和尤珍诺底斯杂交而来,饮用体验:酸度比较高、甜度高,醇厚度偏低风味以水果类为主导。不耐高温,不耐涝,抗病虫害能力差,适合种植在热海海拔较高的地区,适宜海拔600-200米,适宜年降水量:1500-2000mm,适宜温度:15℃-24℃,种植区域:中南美洲、东非以及印度。水洗处理呈蓝绿色,细长,中央线弯曲 。

  罗布斯塔:

  饮用体验:酸度低、苦味重、醇度高,香气由木头、泥土、橡胶等。耐高温,耐涝,抗病虫害能力强,不耐寒,适合种植在热海海拔不高的地区,适宜海拔200-800米,适宜年降水量:2000-3000mm,适宜温度:24℃-30℃,种植区域:西非、巴西、越南等地区。咖啡含量是阿拉比卡的2-3倍,水洗处理呈棕黄色,圆胖 中央线笔直。

  常见的咖啡品种:

  铁皮卡:叶子成古铜色,豆体为椭圆形或者说瘦尖型,以甜感好,口味纯净,酸度适宜闻名,但体制弱、抗病能力弱、产量也少。

  例如:牙买加蓝山、苏门答腊的曼特宁和夏威夷的科纳。

  波旁:铁皮卡的天然变异品种,变异过程发生的一个叫做波旁的岛,因此得名。叶子较铁皮卡更大,生长更密集,产量也更高。风味:甜感好,风味以水果类为主导。

  马拉果吉配:俗称象豆,豆身大,风味奇特,适应饮用的少。

  帕卡马拉:马拉果吉配的子嗣,豆身大,风味上比较清晰,口感纯净,酸质明亮,占据各大赛事榜单前列,甚至能够与瑰夏齐名。

  瑰夏:geisha,日语中艺伎的意思,又名艺伎咖啡,起源于埃塞,单一品种最早种植于哥斯达黎加,产量低,巴拿马翡翠庄园拿其竞赛而一举成名,水洗处理的瑰夏有着清晰迷人柑橘花香气息,甜感非常出色。

  (四)咖啡的采收与处理:

  1.采收 :

  1.1机械采收:使用机械拍打果树,使咖啡果掉落。

  优点:效率高。

  缺点:

  ①受地形限制;

  ②无法区分成熟与未成熟的咖啡种子 ;

  ③对咖啡树伤害大主要应用于大批量的商业咖啡。

  1.2人工采收

  ①速剥采收法:撸串,无法区分成熟与未成熟的咖啡种子,采收后需要进行二次筛选。

  ②手摘采收法:能保证采收品质,效率低。

  2.处理:将咖啡豆含水率降低到12%,在此含水量,咖啡生豆能存活1-2年,咖啡豆一旦死亡会出现木屑等瑕疵风味 。

  ①日晒:保留完整的果肉和果皮 风味上有发酵感、甜感好、酸度低 、重量感高 。

  ②蜜处理:去掉果皮,保留有果肉和果胶的,十分接近日晒、发酵感弱于日晒,甜感突出、重量感弱于日晒。

  ③水洗处理:内果皮+咖啡豆 发酵感不明显、植物、新鲜植物花果的香气、口感轻薄、酸质明亮。

  ④湿刨:只有咖啡豆本身 有典型的草本、香料的香气、甜感不错、酸度偏低、苦味偏重、醇厚度重。

  ⑤特殊处理法:区别四种传统处理的其余处理方法。

  发酵感:能够让你联想到果干、果脯、成熟水果或者酒类香气的。

  浮选:在处理之前,利用水的浮力去除树叶树枝等杂物以及一部分坏果。

  (五)咖啡的烘焙

  5.1化学反应:焦糖化反应 +梅拉德反应或者说褐变反应

  5.2烘焙的5个阶段:

  第一阶段:脱水咖啡生豆吸收热量,水分受热蒸发。

  第二阶段:转黄热量吸收到一定程度,咖啡颜色逐渐转黄。

  第三阶段:一爆持续加热会让咖啡豆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断增加,这些气体使咖啡内部压力增强,导致咖啡豆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咖啡豆膨胀开来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

  第四阶段:发展咖啡豆风味得到发展,并发生一部分的类别上的转变,通常精品咖啡在该阶段就结束了。

  第五阶段:二爆咖啡持续吸收热量,体积不断膨胀,直到细胞被撕裂,发出相比一爆而言较为沉闷的噗噗的爆裂声。

  冷却:咖啡刚出锅温度很高,不及时冷却,会导致烘焙程度进一步加深,利用冷风吹或者负压吸,在养豆期:烘焙是原先致密的结构转变成蓬松的蜂窝状结构,内部附着二氧化碳气体,需要一段让咖啡豆在阴冷干燥的地方静置,排除内部二氧化碳气体,让烟熏感褪去,通常时间为3-10天 。

  5.3咖啡烘焙机

      直火式烘焙机:锅炉带有空洞,锅炉下方的热源直接加热锅炉把热能传递到咖啡豆。

  半热风式烘焙机:外形类似于直火式,锅炉壁无空洞热源加热空气,热源加热锅炉,再将热量传递到里面的空气,再加热咖啡豆。

  热风式烘焙机:将加热好的热风吹进到锅炉,只要提高温度和风速,热能比较容易传递,热效率高。

  5.4烘焙瑕疵:

  发展不足:有咖啡豆没熟,表现为有刺激性的酸,风味额度持续时间短,尾韵缺失烘焙过程中总能量不足,火力太小或者时间太短。

  发展过度:有咖啡豆熟过头,类似于糖水熬糊了,火力太大或者时间太长,导致芳香物质收到破坏,表现为酸质沉闷,香气上会以烘烤类为主。

  焙烤:火力小且时间长,类似于煲鸡汤时没味的鸡,焦糖化持续时间过长,咖啡整体味觉体验十分平乏,不酸不苦不甜,有类似于爆米花燕麦谷物的香气。

  灼烧:咖啡豆表面接触到了比较高的温度导致。

  六、咖啡的萃取:

  6.1萃取理论:

  用水溶解咖啡中物质,成为咖啡液。

  萃率=溶解的咖啡物质/粉重。

  浓度=溶解的咖啡物质/液重。

  研磨和萃取的关系:其他条件不变时,研磨越细,萃率越高,研磨越粗,萃率越低。

  水温和萃取的关系:其他条件不变时,水温越高,萃率越高,水温越低,萃率越低。

  SC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建议萃取水温为92-96℃,实际操中范围选择更广,甚至会用到80℃的水黄金粉水比:1:18 。

  金杯萃取范围:浓度在1.15%-1.45%,萃率在18%-22%。

  浓度过高:酸味和苦味突出,甜感不好,口感厚重,香气不好。

  浓度过低:味道淡,口感轻薄,甚至出现水感萃率过高:风味杂,出现令人不悦的味道 。

  萃率过低:酸味偏尖锐,甜感和风味不明显注水方式:稳定和可复制。

  6.2萃取形式

  (1)总体分类:

  A. 浸泡式萃取:咖啡粉加水,在合适的时间结束萃取过程;

  常见场景:杯测、法压壶、聪明杯、虹吸壶等;

  B. 滴滤式萃取(又称过滤式萃取):水通过咖啡粉层,带出咖啡物质;

  常见场景:手冲、意式、冰滴、爱乐压等。

  (2)常见过滤介质:

  不过滤(如,杯测和土耳其咖啡)。

  金属滤网过滤(如法压壶):可以重复使用,不会过滤掉咖啡油脂,但无法过滤咖啡渣,有细分残留;

  滤纸(如手冲):过滤掉几乎所有咖啡渣,但也过滤掉几乎所有油脂;

  A.原浆(有木头或纸的味道);

  B.漂白(推荐);滤布/法兰绒:保留部分油脂,也可过滤咖啡渣,养护困难;

  (3)常见浸泡式萃取方案 :

  A.杯测:用来评估咖啡的品质,展现咖啡在冲煮后的具体面貌;

  控制参数:研磨度、粉水比、水温,浸泡时长;

  注意:为客观评价咖啡豆表现,不应该加入其他不必要的操作,如把杯测碗拿起来、摇晃闻干香,或注水时加入搅拌;

  Tip: 可以根据杯测时的状态,设计咖啡豆的冲煮方案;如觉咖啡太淡,可以提升浓度;如果杯测中没有杂味,可以把萃率提升一点。

  B.法压壶:便捷,饮用体验接近杯测,用金属滤网过滤掉咖啡渣;建议:浸泡后静置让细分沉淀,再倒出时剩余部分,不要倒光;

  C.聪明杯:一种装有阀门的滤杯,放置到杯子/分享壶上时,阀门会被顶开;过滤介质:滤纸;与法压壶相比,推荐购买V60款聪明杯,一杯两用。

  D.虹吸壶:利用虹吸原理萃取的器具;利用压力差使下壶的水加热后来到上壶,萃取上壶的咖啡粉;撤掉热源后,咖啡液体回到下壶;

   过滤介质:法兰绒或滤纸。

  (4)常见滴滤式萃取方案

  A.(用于手冲的)滤杯、手冲壶等:滤杯的形状会影响到咖啡粉层状态和萃取流速,加上注水方式变化,可玩性非常高;

  手冲壶:材质有珐琅、铜、不锈钢等;分为温控和不控温两种;特殊设计-纤细壶嘴、壶内限流阀等;过滤材质:滤纸,或者兼具过滤功能的金属滤杯;

  B.冰滴壶:手冲的自动化版;通过阀门控制好水的流速;水温零度,萃取时间很长;类似还有冷萃(法压壶的冰镇版)。

  C.意式咖啡机:利用高压、蒸汽与水的混合物,快速通过咖啡粉层,瞬间带出咖啡物质;萃取出的咖啡浓度较高,口感厚重,即浓缩咖啡,是制做诸多饮品的主要材料(如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

  分为:半自动(自己布粉、压粉等)/全自动(机器代劳)。

  注:无论何种萃取方式,都在萃取理论的框架之中。

  (七)咖啡的感官描述:

  (1)基础味觉的主要来源:

  酸:柠檬酸、苹果酸等不同有机酸。

  甜:糖、香气,基础味觉的相互作用。

  苦:咖啡因、奎宁酸等生物碱。

  因为液体密度、内含物质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重量感和触感;

  *咖啡里有数百种不同芳香物质,排列组合赋予咖啡无限可能性:

  咖啡中香气的大类:

  酶化组:水果、花香、清新植物等。

  焦糖组:可可、坚果、糖、甜草等。

  干馏组:香料、发酵产物等瑕疵组:泥士、化工和品、腐败等。

  (2)品鉴咖啡:

  A. 最重要的人体感官:

  味觉:咖啡中的酸甜苦。

  触觉:咖啡的口感体验。

  嗅觉:咖啡的不同香气

  *人对苦和酸的敏感度,远高于对甜的感知;酸与苦过于集中时,可能会带来“咸”感,浓缩咖啡“咸”,可以加水稀释后再确认。

  B. 咖啡品鉴训练:

  (1)建立基础味觉的强度标准,如:什么是中等的酸;标准掌握越透彻,越能准确描述咖啡基础味觉:

  (2)香气(嗅觉)类似;从业者能准确描述,(往往)不是因为嗅觉特别敏锐,而是通过训练记住了更多不同气味,在感受对应香气之后,能准确回忆。

  *训练目的:形成记忆库:对于香气的记忆,对于不同类別的酸、甜、苦记忆;

  (3)触觉:俗称口感(BODY);

  训练方法:使用常见的不同饮品(如红茶、牛奶)进行对照,理解不同重量感和触感。

  描述咖啡口感两个维度:重量感+触感;

  重量感—> 轻/重、厚/薄、水……

  触感—>滑、顺、涩、圆润、饱满……

  *切记:无论有无训练,要诚实表达感受。

  总结-感官描述主要内容:通过风味类别,香气、味觉强度和口感描述咖啡。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221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