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善县最后的古城墙
一个礼拜前,台风“格美”来袭的一天傍晚,特意去桥西看了一下“归善县城墙”。归善县古城墙就在东坡祠入口的左侧山脚下,很短的一段。以前是知道的,但并没有特别留意。这回有心,仔细地看了一下。
在这短短的残城墙上,我发现有6块印刻有铭文的城砖。铭文内容相同,刻的都是“光绪己丑年重脩”字样。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字体横刻的,从右往左读;一种是字体竖刻的,从上往下读。
另有情况需要说明一下:网上有把此铭文写成“光绪乙丑年重修”,显然是错误的。只要稍微认真一点看实砖上的铭文就清楚了,不是“乙丑”,是“己丑”,这关系到修建的年份,不可搞错。而在残城墙左侧尽头竖立的一块牌子的介绍上,把“己丑”写成“已丑”,这应该是误笔。看上去是芝麻小事,但是,这么重要的古迹,怎么能如此马虎呢?像这样类似的谬误,在其他文物介绍上也时常碰见到。个人认为,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只要认真读一遍就不难发现。
这6块刻铭文的城砖,从右至左的顺序拍照所得图片详见文后。有感兴趣的朋友,或像我一样无聊的朋友,不妨去找一找这6块刻字的城砖。
据了解,仅存的这一段归善县城墙,是2017年重修东坡祠时发现的,长约7米,高约2米,由青砖麻石砌筑,为清光绪己丑年(1889)重修。现有框架保护,但没有看到立为文物的标示。
从横断面可以看出,城墙墙体宽有米余,墙体中间也是砖砌。以前多是土筑,改为砖砌,并加上2米高的麻石基,是针对此段城墙濒临东江受江水冲浸,起加固保护的作用。表层砖砌工艺明显精于内层,砖的质量也有所不同。
就在这段城墙不远,老县城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北出口,有一个“小北门”。这个小北门就是当初归善县城北门的遗存,那时,城墙应与这个“小北门”是相联一体的。小北门内也有一段古墙,可以说是内城墙。
大致来了解一下归善县建城的情况。
据了解,隋开皇九年(589)置归善县,其县治初设在今桥东白鹤峰南面。五代南汉时期,归善县移至惠阳。民国元年(1912)后,废除惠州府,将惠州府与归善县合并为惠阳县。自隋朝以来,归善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归善县城墙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据《惠州市桥东志》(1992年编),有对归善县城城墙的描述:明以前属东平瓦城,明嘉靖四十年(1561)乡民请建民城,明万历三年(1575)城成,城垣周长904.5丈,高为1.9丈。万历六年(1578),知县林民止迁县城于白鹤峰(由府城迁至归善县城),遂改民城为官城。崇祯十三年(1640)增筑城垣两路,修筑城楼;城开四门,东辅阳门,南龙兴门,西通海门,北娱江门。娱江门,应是今存“小北门”。此外还另设小东门和水门仔两个便门。
城墙历代多有修葺,至民国时期大部分被拆除,仅保留了几个城门,建国后,城门亦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消失。现残存的这一段城墙,可以说是归善县最后的城墙。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