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上磨炼

周道通在给阳明先生的信中说:“在事上磨练,就是在一日之内,无论有事无事,只专心致志地栽培养育本原。如果有事来了感觉,或自己产生念头,如此心中就会有想法,怎么能认为是无事呢?但是,若依循着这些事情凝神想一下,大部分时候会觉着道理理应如此。只是把它当没事一样看待,尽我的心罢了。然而,为何还有处理得好与处理得不好的情况呢?有时事情特多,需要一件一件地处理。每每因才力不够,被事情所困,虽竭力挺住,但精神已疲惫不堪。碰到这种情况,难免要静下来反省自己,宁可不把事情处理完,也不可不去栽培养育本原,这样做正确吗?”

  阳明先生说:你所说的工夫,就你的情况而言,也只能这样了,但未免还是有些出入。人做学问,终身只是为了这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也只是做这一件事,正是所说的“必有事焉”。“宁可不把事情处理完善,也不可不培养本原”的意思是把它当成两件事了。“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情来了,只是尽我的良知去应对,这就是所说的“忠恕违道不远”。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毛病,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切实地致他的良知。若能切实地致他的良知,然后就能看到,平常所认为的善不一定就是善;认为不善的,恐怕正是因为牵系于外在的名誉、利益的得失,是在自己摧残自己的良知。

学习感悟:阳明先生的说法是:内心不能被外在的名誉利益所干扰。“必有事焉”中的事不是其他,只是内心的良知。只要守住了内心良知,身外的事,有亦可无亦可,成亦可败亦可。保持这种心态,做起事来多数情况不会有很大的差错(忠恕违道不远)。

总的来说,孟子和王阳明都认为内心是一切的根源,应当注重内心。但孟子更注重行为的效果,而王阳明更注重内心,根本就不提“浩然之气”,认为“气”无所谓浩然不浩然,自然流露即可。不能因此说王阳明更为消极,这是因为王阳明是相信人人皆为圣人的,在他的逻辑里,给予了内心(致良知的内心)更为强大的力量。所以,他的说法更为积极,是一种不会为世事困扰的积极。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420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