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巧姐常跟湘云、妙玉一起出现?谁给孙子取名朱钰宝?王士元
【 红楼日月:连载23】
(接上文,妙玉人物解读)
2.3 巧姐是永王
巧姐经常不动声色地跟湘云、妙玉一起出现:
21回,第一次写湘云来贾府,给宝玉梳头,说到四个珠子,其后巧姐出痘疹。
29回,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凤姐问巧姐的寄名符,张道士用茶盘托了来,又用茶盘托出宝玉的通灵玉,托进红色金麒麟。湘云的饰物是金麒麟。五月初六,湘云来贾府,可巧捡了这个金麒麟。
41回,在进栊翠庵之前,“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回”。栊翠庵品茶是妙玉第一次出场,却在妙玉前,巧姐忽然出现,这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然后写了一大段啰里啰嗦的话:
“那大姐儿因抱着个大柚子顽的,忽见板儿抱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嬛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面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毬踢着顽去,也就不要那佛手了。”
看到啰嗦,就是作者在强调什么,仔细看:柚子、佛手。
柚子:幼子,也是木由之子。
巧姐哭着闹着要佛手,是告诉我们,巧姐这个人后来去了南方。佛手是南方才有的特产,在浙江、福建、两广、云南等南方地区才有,北京、长安等北方地区都没有。
前面有妙玉出现在十二钗正册的先例,再看到巧姐出现在正册中,我们已经不感到奇怪了。虽说巧姐是宁荣两府草字辈儿唯一的女儿,但她每次出场基本都是只露个面,因年龄幼小,几乎没存在感。
从巧姐的判词和曲子看,势败家亡,遇到恩人,救了性命,荒村纺绩。在十二钗判词中,大部分是林中挂、雪里埋、大梦归等死亡的谶语;好点的是探春、惜春这样,骨肉分离,皈依佛门,但留得性命的结局;而巧姐是唯一被救后过上正常生活的人,虽然荒村耕织,不比大富人家,却是大众生活,这点不容忽视。
15回,秦可卿出殡,王熙凤在弄权铁槛寺之前,带着宝玉、秦钟,进了一个村庄歇息更衣。这等小事,却写了一大段,就要注意了。
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宝玉问小厮,也是作者问读者,要读者注意纺车。
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宝玉的表现是“陪笑”。二丫头说“我纺与你瞧”,是给读者瞧。纺车,和一个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纺与你瞧,我们应能想到第五回判词图谶的巧姐图画:荒村野店,美人纺绩。
秦钟强调:“此卿大有意趣”,还是提醒读者强烈注意此卿。
临行赏钱,庄妇等来叩赏,内中并无二丫头,是说明二丫头不用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强调凤姐,让读者留心看:“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表现很奇怪:“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跟宝玉有情、云雨之人,往往是染指皇权或有皇权资格的人。但这个二丫头,似乎对宝玉这个皇权并不在意,安心过农家生活。
这又是用预演之法,预演凤姐之女巧姐后来的荒村农家生活。二丫头预演巧姐,或者说巧姐就是二丫头,就是“四个朱子”中的“小兄弟”,永王,年龄最小的一个:崇祯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册封皇四子为永王,田贵妃生,甫十龄。
清初朱三太子案不下十起,基本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反清,直至康熙六十年,仍有人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与满清对抗,所以“朱三太子”更多地起到一个旗帜、大明正朔的感召作用。
《鸡林旧闻录》、孟森的《明清史论著集刊》等书都引用了李方进所著的《张先生传》一文。张先生即四皇子,李方进与之相识二十余年,而不知其身世。李方进做过饶阳县官,康熙四十五年冬,已解任家居,张先生来访,聘为西宾,教几个孙子读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初三,与张先生在书房下棋时,被官兵锁拿。李方进受牵连,被流徙三千里,康熙庚寅(1710年)冬月,书此文于流放地新城。
张先生者,初不知其何如人也。癸亥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得晤于路氏筵上。见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因私询其从来。主人曰:“姓张,号潜齐,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
可见山东众人对张先生在浙江化名王士元都不知。被捕讯问时:
“你家教书先生是何人?”予曰:“先生姓张,名用观,系南方人。于二十年前,在东平州张家设教,曾认识。后于前年十二月,伊父子来至吾家,谆言寻馆度日。予有孙数人,从他读书。”
“他在南方姓王,山东姓张,你不知么?”余曰:“一毫不知。”
李方进所记张先生当堂供述到浙江的经历如下:
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事到今日,不得不说实情。
崇祯十七年,流贼围困京城,先皇帝交于王内官,往民间藏匿。及城破,王内官献之闯贼。闯贼又交于杜将军。
未几,吴三桂同清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带吾到河南地方。弃马买牛,种地年余。清朝查捕流贼紧急,伊遂抛吾而逃。
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一老乡绅王姓者,曾为先朝谏垣,细询根基,执手悲泣,留在伊家。余遂改姓王,偕伊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官病,吾年十八九,乃从江而南,举目无亲。
到一禅林,大士前削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游于浙,止一古刹中。
有胡姓者,余姚人也,亦明时宦裔,俱来寺中,与我谈经论文,愕然大咤曰:“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换衣帽,劝吾蓄发。伊居室之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住其中,后又以女妻焉。
《清实录》中记为“四皇子”,无“朱慈焕、定王”之词。种地年余、年甫十三,也符合四皇子的年龄,而非定王。下文审讯官钦差穆旦,在《清实录》中为吏部侍郎穆丹。
四皇子在浙江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王士元”反过来念“原是王”。后经朋友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改名张用观。他对自己身世守口如瓶,却按朱家传统,取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排辈,为儿子取名的字都含“土”,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在山东抓捕后,经初审,奉康熙上谕,解往浙江,交穆丹审讯:
二十二日到杭州,在贡院质审。上坐者钦差见宰穆旦,次镇杭将军,次两江督,次浙闽督,次苏抚于,次浙抚王,共六大人。
问先生曰:“你是王士元么?”先生曰:“吾本姓朱,名慈焕,改名王士元是实。”又问:“你既是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曰:“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以避祸耳。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又问曰:“甚么三大恩?”曰:“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书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城,尚敢有谋反之事乎?”
见判语云: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不辟,以息乱阶。细询李某,坚供不知情,正在伊家捉获,且住有年余,说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里。
旨内又云:着穆旦多加兵丁,沿途防护,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
七月十二日登舟起解,从此与先生不获会面矣。季秋十七日进都,先生送刑狱,予在户圏。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442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