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美学-可用性效应
用户通常认为美观的设计更实用
美学-可用性效应
美观易用性效应是指用户倾向于认为美观的产品更易用。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观更好的东西会更好用 ——即使它们实际上并不更有效或更高效。
-- Kate Moran(尼尔森诺曼集团的副总裁)
- 美观的设计会在人们的大脑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并让他们相信该设计实际上效果更好。
- 当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美观时,人们会更加能够容忍微小的可用性问题。
- 视觉上令人愉悦的设计可以掩盖可用性问题并防止在可用性测试期间发现问题。
主要研究
-
1995年 - 人们第一次在人机交互领域研究美学可用性效应
- 研究人员:日立设计中心Masaaki Kurosu 和 Kaori Kashimura
- 研究内容:测试了26种ATM UI变体,要求252名研究参与者对每种设计的易用性进行评分使用以及美学吸引力。
- 研究结果:受访者对美学吸引力的评分和感知易用性的相关性比他们对美学吸引力的评分和实际易用性之间的关联更强。即用户倾向于认为视觉上更美观的界面更加易用,即使实际可用性相同。这一发现表明,美学设计在用户体验中的重要性。
-
1997年 - 对人机交互领域研究美学可用性效应进一步验证
- 研究人员:以色列的科学家Noam Tractinsky
- 研究背景:Noam Tractinsky对美学可用性效应表示怀疑,认为研究结果可能会与国籍有关系,或许日本人的试验有瑕疵,或者试验结果仅对日本人适用,不一定在以色列有效。他认为审美品位和文化有关,而且日本文化以其传统美学闻名世界,但以色列人是行动导向的,因此在以色列重做该实验。
- 研究内容:使用日立设计中心自动提款机的外观布局,将日文翻译为希伯来语,并且重新设计了严格的试验方法。
- 研究结果:新的试验不仅仅再现了日本人的发现,在以色列的试验结果比日本的更加明显,可用性与美感有很强的关联。
-
2004年 - 以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设计维度为基础,探讨了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 Don Norman《情感化设计》
- 探究内容: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并从这三个层次详细阐述了美学可用性效应:
1)本能层次:这是最基础的层次,涉及人们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视觉上的美感会立即引发愉悦的情感反应,使用户对产品产生好感。
2)行为层次:这一层次涉及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体验。美观的设计可以提升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愉悦感,进而影响他们对产品易用性的评估。
3)反思层次:这是最高层次,涉及用户在使用产品后的回顾和反思。美观的设计会让用户更愿意记住并分享他们的正面使用体验。 - 研究结果
1)非技术背景用户的偏好:对于非技术背景的用户,美观的设计更容易被认为是易用和高效的。
2)情感与理性结合:他强调,优秀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还要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这种结合能够创造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产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