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咖啡我都喜欢喝,你呢?

      我喜欢喝茶,也喜欢喝咖啡,对两者的喜好比较似乎没有优先级,要是让我选更喜欢哪一个,我真不知道该如何选,怎么办?

喝茶,源于不忘初心,给心灵一个纯净的栖息地

      我生长于中国闽中地区靠西的某小镇,这里的很多人祖籍出自闽南,即便是迁徙至今已算久远,几代人依然普遍喜欢喝茶。

      这儿的人们很勤劳,日出而作时,他们往往会在清晨烧上一大壶水,然后将茶叶直接丢进各种装满开水的壶中,再将壶们盖好,放在桶中,挂在肩上的扁担两头便出发。

      春夏时节,人们将茶壶直接放在田梗上,嫌烫的就将它放在水稻田的水里散热。烈日下口渴了,男女老少便拿起桶中的碗,从壶中倒出一碗或深青色或青褐色的茶水,吹一吹呼一呼,仰头喝上,如食甘饴,顿感清爽,迅速去乏还能补充能量。望着身后刚插满秧苗的水稻田,抹一把头上渗出的汗水,便能联想到了风吹稻浪的场景,心中满是金灿灿的希望。

      秋收时分,人们会将泡好的茶水装进热水瓶(有内胆)里保温,带上几壶可以保一天够用。置身于金黄色的稻田里,看到这样的热火朝天的场景,大伙儿都不禁地会加快了割稻的速度,也加快了破谷机的脚踩力度。大汗淋漓的时候,喝杯茶,就是片刻的休闲时分。三两伙伴一起各抽支烟,就着茶水吃些点心,拉拉家长里短,互通致富的信息。大伙儿彼此间互相鼓励,就算偶遇短收的季节,只要辛勤的心境还和茶水一般热呼,就不担心没有希望。

      那时候泡茶用的茶叶,要么是自种自制的青炒茶,要么是街上购买的外来的茶叶,都是些不贵的茶叶。时过境迁,笔者近几年春节回到家乡的时候,都会对此关注一下。人们早就喝上购自安溪等地的高等级铁观音茶叶,武夷山的红茶。谈话中还得知,人们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茶品种,对各种茶叶都能朗朗上口,例如,杭州龙井、安微毛尖、安吉白茶等,也有云南滇红和普洱茶,甚至还有湖南的黑茶等等。随着人们致富后养生态度的转变,家乡的人们越发喜欢喝红茶或普洱茶,他们普遍认为这些茶较铁观音这类半熟茶的养胃效果更佳。

      而我一如既往喜欢铁观音茶的执着,甚至被父辈或兄长们戏称落伍了。我喜欢喝清香型的铁观音茶,是因为其香如兰、汤黄如金和味道回甘。喝上几口,心中的闷气顿时消散,让我片刻便能安静下来,冷静的思维下让人可以从容地应对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琐碎。遇到烦心事儿睡不着的时候,我便从冰箱中取出茶叶,烧水泡壶铁观音茶,将几泡茶汤都倒入大个儿透明的玻璃杯里,放置床边的柜子上,任其茶香四溢,然后安然入睡。

      喝茶喜好的养成却是源于我的外婆。我那亲爱的老外婆如今已近100岁高龄,对于满堂的子子孙孙,时而记得又转瞬否认,可爱的如我们于她心中的小时候。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眼睛近视了。外婆说明前茶(清明时节前采摘的茶叶自制的茶)可以明目,于是,每年如期,我都能喝上明前茶。明前茶从茶叶采摘之后,也经过了去青、炒青再到干燥的过程。其味道类似于现如今城市里被白领们亲睐的绿茶,那时会我觉得茶汁稍苦涩但回味甘甜。外婆慈祥地看着我,抚摸着我的头说:“记得一定要喝啊,明前茶可以去火,它保护你的眼睛”。甚至在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那几年,都记得母亲时常告诉我说:“外婆又去采茶叶给你做明前茶了”。然后,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幅场景:雨天里,外婆穿着雨衣和雨靴,挎着小竹篮去茶地儿采摘茶叶,她身形瘦小,但步伐坚定。

      当铁观音茶叶盛行时,我才从城市的工作与生活中接触到了她,并迅速建立起了我在品铁观音茶时与外婆自制的明前茶在味觉上的联系。我笃定的告诉自己,就是这个味道,也是有点苦涩(当然肯定要比绿茶更柔和些)但回甘依旧,这就是我寻找多年的那种清新。这种清新如外婆的为人处事一般风清云淡,也让我永远记得小时候外婆对我这个外孙的偏爱,历久弥新的爱……

喝咖啡,在效率与热情中寻找平衡的自我

      说到喝咖啡(这里的咖啡指的是现磨咖啡),我是到了上海读研时,才开始有了较为固定的咖啡饮用习惯。原因是我得阅读管理课程的大量教材,并完成很多的作业,咖啡馆,则是解决阅读与作业的一个好去处。

      在咖啡馆,我戴上一副耳机,播些不妨碍阅读或作业的音乐,隔绝我的听觉与咖啡馆中的其它噪音的过多联系,然后时不时喝上一口咖啡,给自己添加点动力(续续命),沉浸在教材阅读或是PPT作业的制作中,也是蛮能自得其乐的。

      可能因为运气好,那个年代来上海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资不算太低,除去住宿和伙食支出,月入有余。再加上海也是个小资情调丰富的城市,咖啡文化的盛行甚至胜过于茶饮文化,于是在朋友介绍和宴请下,也开始喜欢上喝咖啡。喝着价格不菲的星巴巴咖啡,也能在其间阅读、工作半天一天的,除了获得阅读与劳作的价值提升,也因此促进了社交的热情,也算是价有回报,并将这个喜好保留至今。

      喝久了咖啡,自然会对咖啡的品类有着不同的依赖性。对于手调咖啡来说,我首先排斥的是美式咖啡(清咖:咖啡粉加热水过滤而成,不加糖不加奶,如有特殊工艺则未知),其原因是在其不做任何奶制品和甜味剂添加的情况下,色如中药并味道苦涩,自我感觉还不如“感冒灵冲剂”带着些点甜味来得好喝。于是,包括其他咖啡品牌下的意大利式浓缩咖啡都被我“无情”地抛弃了。然后,越来越喜欢有多样口味与丝滑口感的咖啡品类,如摩卡、卡布基诺、焦糖玛奇朵……。与此同时,我也“无情”地被导师戏称为“喝糖水的家伙”。 

    不过,我对咖啡的喜好以是否有甜度和丝滑口感的粗暴式判断标准,很快就被一件事情改变了,那时的我正组织并操办2017年公司营销行动中的咖啡沙龙活动。

      在这个“互联网咖啡+**”的沙龙活动中,台湾同事引荐了她的咖啡师朋友JOHN来沙龙现场任首席咖啡师。因为是主办方的关系,并且都有源于闽南文化的语言背景,咖啡师自然对我有了特殊的照顾。他看我对清咖有所畏惧,就决心要打破我的这个偏见,于是,他诚恳地表示,要调几种咖啡给我喝,看他诚意满满,我也不好驳其面子,便答应了。     

      很快,在沙龙活动进行到一半进入茶歇时间,JOHN就开始将调制好的咖啡让工作人员悉数送到了嘉宾的桌前。然后,我也从JOHN的手中拿过第一小杯“哥伦比亚”清咖,他说这种咖啡柔和,中后段表现佳。我将信将疑,接过杯子一饮而尽,确实没有感觉到有多苦。于是我问他,是因为小杯的缘故,还是现场咖啡文化气氛,让我没有感到有多苦涩。他说哥伦比亚咖啡就是这样的。

      之后他又给我调制了一杯“埃塞尔比亚”咖啡,我喝了以后,感觉到有点香,但有一点酸。问他为何,他则笑而不语。然后,他接二连三地给了我第三杯、第四杯咖啡。

      喝完之后,他向我介绍了几种咖啡的产地国、烘培工艺和咖啡制成品的特色。然后让我仔细回忆我喝了这几杯咖啡的味觉体验差异,因为信息量过大,那时,已经被四杯清咖喝醉的我脑袋已然一片混沌。

      之后我问他在台湾的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怎么转行到咖啡师这个行当上来。他回答说是化学专业后,我顿时钦佩无比。我笑着说:“一听到你的专业是化学,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了你拿着试管和烧杯在做各种试验的场景,而我们都是你的小白鼠”。他听完便哈哈哈大笑,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调制咖啡,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化学试验和调试的结果,深谙化学的人来调制咖啡,会更清楚各种咖啡豆的成分及其味道改良的技巧”。好家伙儿,他的热情讲解,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

      自此,对清咖的喜好评判标准,我是有所改观了,但是那天晚上,我愣是没法入睡,眼前浮现的场景全是白天工作里会场气氛的热烈和咖啡师JOHN的热情。这次咖啡品鉴之旅,多摄入的咖啡因给给我带来了难以入眠的代价,但我得到的边际收益则是对社交中热情与真诚所带来的意义的深度思考

喝茶与喝咖啡,是生活的两面,相爱相杀

      人们在收入不断提高之后,也普遍越来越看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喝茶与喝咖啡似乎成了养生与情调的代言人,也似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上的人们对其看法更是左右不一。

      一、喝茶讲的是心境,包括对喝茶的方式及对茶品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在家里喝,也可以在专门的茶馆喝。在家里,可以和家人一起饮茶,聊聊家里内外亲戚的事情,其乐融融;在茶馆里喝茶,邀上几位好朋友一起,聊聊事业,谈谈人生,亦是快哉。

      你可以直接将茶叶丢进玻璃杯中倒满开,等着茶水降温后喝;也可以是用专门茶壶过滤茶汁,再倒入小杯中喝茶。直接将茶叶泡在开水里,相对于功夫茶来说有利有弊,利处在于简单方便,随时可喝,泡满一壶茶,拿着大茶壶可以移动自如。但这种方式对于爱茶的人来说会认为是暴殄天物,特别是看到有人用保温杯来泡茶。他们认为茶叶最好用开水过滤喝,以保持茶汁的品质与营养,如铁观音这类的乌龙茶更是如此,当然绿茶与毛尖等似乎可以不用此方式。

      我喝茶不讲究是否在茶馆还是家里,但较偏向于经过开水过滤后喝的这种,这样的茶汁不会因为茶叶与水一直闷在杯里过久致茶汁变浓变苦,还可以经过观其色,闻其香,再品之味。但这样一来,喝个茶想怡点情,就得有专门的场所与茶具,这样的操作只能在心境平缓的时候方可得之,也注定在办公室里无法实现,当然老板的办公室除外。

      二、喝咖啡讲的是情调,包括对于效率与社交功能的偏好

      城市化、国际化的趋势让人们在情调上的追求愈加猛烈,因为很多人会认为情调向来是中产以上阶层人士所好。社会上不乏有以兜售焦虑为事业的多方,他们创造出了不同的追求之道。一时间,学习上层人士擅长的风雅高格的行为多不胜数,人们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学声乐、学表演、学习美术等等。在不以孩子是否喜欢并能胜任的前提下,过度追求刻意练习,往往又费力、费时、费钱还不讨好,刻意练习变成刻意逃避,最终培养出了过了十级但仅会弹老师手把手才教过的曲子或着一边弹着琴嘴里哼着不在一个调上的钢琴手,更不用说能够即兴伴奏;还有只会唱教唱过的几首歌,拿着简谱或五线谱却学不会唱歌的声乐学习者们……,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刻意练习成为“大家”皆有可能,这个观点是不是有点过于糊弄人,但如果强调的是有一定天赋下并持之以恒且能有效率的学习和练习除外,否则当下太多追求这样的高雅格调行为的背后付出的代价未免过于高昂。

      上面的例子不能一概抹黑,追求向上的奋斗本无过错,但令人唏嘘的是,不计成本和代价,不具战略思维与定位能力的行为总是欠些客观与理智。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本就不一样,主动择择并付诸行动,那怕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也是心甘情愿,因为努力过后的获得与妥协总好过于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在家庭食物链的底端,那些不愿学钢琴,不愿学奥数的学生们只能被动选择,虽满足家长的意愿,但往往收效甚微。学习也好,职场也好,都应当得以深省。

      与之相比,以往咖啡被认为是追求情调的方式,难入平民百姓家。如今喝咖啡这件事情就没有了界限,尽管喝不喝咖啡还真和有没有情调没有多少本质关系。想喝上一杯咖啡真是越来越方便了,一线城市随处可见风格与价格迥异的咖啡品牌店。不用费太大的成本,同样可以获得一杯让自己味蕾满意的咖啡。在咖啡馆里,时常可见喜欢手工、钢琴、声乐、美术、英语、阅读等等的大人小孩子聚集在一起,在有着同样爱好的圈子里,这些爱好经过大家的沟通与切磋后,产生魔力,催人奋进并掀起理智的目标追求动力和行动力。

      这时,我能否说咖啡可能不是仅仅是富有情调的标签,它在人们追求精致的过程中,是不是更像是高效率和生产力的催化剂呢。虽然,不一定非得将喝咖啡这件事情上推到如此崇高的位置,有时候,让咖啡师手调一杯咖啡,然后窝在咖啡馆上舒适的沙发上,拿着本书看自己喜欢的章节或盯着平板电脑看着时下热剧,时不时品口咖啡,让自己在咖啡因的刺激下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来消化书本上的信息和电子设备中剧情的走向,也还真是件惬意的事情。

喝茶与喝咖啡,终究和平相处,相益得彰

      喝茶更像是与情感对话,而喝咖啡更多于携手生活。与情感对话会学会放手,舍弃执念抓住初心。与生活过招,更多的是妥协与统一,动态调整自己的定位与选择。与人喝茶交心,与人喝咖啡交情。不管是交心还是交情,终归是生活与工作的伙伴,一个淡泊一个浓烈,携手相望,一同相伴,相得益彰。

      我喜欢喝咖啡,尽管仍偏好于添加更多的香料,但品尝的是五味杂陈,让人有勇气去挑战与妥协,获得人生更多的韧劲儿。我喜欢喝茶,如饮甘饴,尝试着去品味出生命的意义,告诉自己“无论去向何方,也应不忘来处”,就像外婆的爱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一样,尽管她也只是代际传承的一个中点,而维系着这份传承走向永恒的唯有永不过时的爱,其清新,更隽永。

      你大概猜我到底更喜欢的是喝茶还是喝咖啡了吧。你呢,是喜欢喝茶,还是咖啡?欢迎您留言,一起沟通与交流。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614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